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2篇
  32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Petrographic analysis of 49 sediments and 63 Neolithic ceramics from eight sites of Estremadura and six sites of the Algarve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Portugal, respectively, discerned distinct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for each area. Raw materials available near archaeological sites were utilized. Fabrics that do not correspond to regionally available materials, however, indicate imports or migration. This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bidirectional maritime routes rather than south–north only, as predicted in current models of the neolithization of coastal Portugal. Seven ceramics and seven sediments were selected for element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upported the patterns in the petrograph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242.
以宜兴为中国陶业经济文化典型,从社会文化学和遗产学角度,对其6000年陶业生产活动进行分析梳理和分期归纳,从中提炼出宜兴陶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概念;陶业文化遗产对当代宜兴甚而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振兴宜兴和中国陶业经济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43.
骆驼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其早期文化遗存以平底陶釜为主要特征,代表了太湖西部地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发掘中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灰坑等,以及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灰坑,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发掘者建议将以骆驼墩早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  相似文献   
244.
郑州商城的三处青铜器窖藏共出土了八件青铜大方鼎,目前学界一般认为铜方鼎的原型与陶方鼎有关。但通过造型与纹饰的细节分析,可发现大方鼎的原型应为方形木质容器,乳钉纹带模仿了容器边套、箍圈上的成排铆钉。南顺城街窖藏的四件大方鼎,其纹饰的演变体现出从模仿铆钉原型到向装饰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45.
Selected pottery sherds coming from the Ayanis, Dilkaya and Karagündüz excavations in eastern Turkey and dated from the Early to Middle Iron Age were examined as regards their composition by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the LIBS technique in the compositional analysis of pottery and further to explore correlations in spectral data, by using chemometrics methods that would possibly enable discrimination among different sherds. This work is part of a broader study aiming to examine clay variability both before and during the Urartian State period and to explore possible relationships and differences among pottery objects from fortresses and settlements or settlements and cemete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clay composition of sherds. Preliminary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y using the LIBS technique it is possible to analyse pottery sherds in qual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ways,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the clay and slip composition. Furthermore, encourag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by carrying ou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n the LIBS spectra, which suggest that in certain cases, it is possible to directly correlate spectral information with the origin of pottery sherds.  相似文献   
246.
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西汉彩绘兵马俑出现大面积严重风化褪色现象及彩绘层严重脱落、起翘,应尽快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在系统分析了该批彩绘兵马俑的病害种类及其产生原因后,通过XRD、SEM—EDS和Micro FT-IR对其彩绘颜料成分进行了分析。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系统的修复方案,选取了合适的修复工艺及修复保护剂。结果表明,三乙氧基硅烷缩合而成的树脂胶材料对彩绘层进行回帖后,其强度有了明显的增强。经过自行研制的RFC显现加固剂处理后的彩绘颜色显现出了其古朴清晰的原貌,且颜料附着力增强。  相似文献   
247.
古代的琉璃陶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品种,而明代的琉璃陶更是记录当时皇家建筑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当时一个烧造较多、风格独特的重要陶器品种。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发现了大量明代琉璃陶文物和资料。本研究以明代琉璃陶烧造为主要内容,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两个角度,对明代宫廷和藩王使用建筑用琉璃陶及陪葬使用琉璃陶俑、民间使用琉璃陶人像以及琉璃陶相关器物进行综合性叙述和梳理,也对明代琉璃陶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48.
PVAc和PVB改性硅溶胶加固保护陶质文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加固保护陶质物,用以硅溶胶为主体,PVAc(白乳胶)和PVB(聚乙烯醇缩丁醛)对其共混改性制成的无机-有机复合材料作为陶质物的增强保护材料,用最佳材料配方(硅溶胶30%-50%、PVAc20%-40%、PVB0.5%-1%),在常温,常压下通过浸泡工艺对古陶片进行浸渗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陶片的吸水率由原来的14.74%下降到5.06%,耐酸度由原来的95.53%提高到98.73%,耐碱度由原来的97.61%提高到99.34%,抗压强度提高47.09%,抗折强度提高107.9%,同时不影响陶片的外观,该材料制备简单,使用方便(浸、涂、喷均可),价格低廉,水作溶剂,无毒无害,把它作为陶质物的增强保护材料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49.
广东博罗先秦硬陶的XRF和INAA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广东博罗梅花墩、银岗、横岭山三地古陶器的产源、烧造工艺、技术传播和化交流等方面情况,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WDXRF)、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同时测量了广东博罗梅花墩、银岗、横岭山等三地点所出38片西周至春秋、战国硬陶中Al、Ba等元素的含量。并用主成分分析分别处理了测量数据。两套数据的分析结果均表明,梅花墩、银岗和横岭山的硬陶原料互不相同,各地点硬陶可能主要是“自烧自用”。数据分析还表明在南方各省区中,广东硬陶具有Al2O3含量偏高这一明显的地区特征。  相似文献   
250.
双墩遗址黑陶渗炭工艺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双墩遗址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个重要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黑陶,黑陶的制作工艺有多种,为探明双墩遗址黑陶的制作工艺,采用了XRD、喇曼光谱、重烧试验、显微、岩相、SEM和EDS探针等技术,对双墩遗址出土黑陶和局部发黑陶器进行了综合的测试分析。结果指出,陶器整个表层的黑色物质是炭黑。碳元素沿剖面的分布为:内外表层高而中间低,而内外表层0.6mm范围内炭含量的分布不甚均匀,存在明显的高低起伏,表明双墩遗址主要采用渗炭工艺制作黑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