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2篇 |
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4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两大任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就业权利是二者的主要结合点。文章就工会组织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担当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2.
甘青地区是史前时期重要的用玉地区之一,其用玉进程表现为从前仰韶时期至马家窑时期,一直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而大规模和较成体系用玉文化的兴起应始于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巫玉色彩浓重,玉器更多被用来祭祀。从用玉进程和用玉动机看,甘青地区用玉文化并非独立起源,而是从东部和中原引进与兴起,同时促进了甘青地区玉矿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53.
联珠纹在中国虽有更早的源头,但它从6世纪中期才开始流行。那时中国的联珠纹虽以粟特地区为中介受到萨珊艺术的影响,但也融入了自身的文化理解和艺术形式,这令联珠纹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萨珊图案寓意、改变了西方原貌。邺城等黄河中下游的丝织重镇,应是联珠纹织物在内地的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54.
本文论述了共和县“十一五”期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基本思路。文章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就是要在“生产发展”上做文章、下功夫,在“生活宽裕”上出主意、想办法,在“乡风文明”上搞创新、出成果,在“村容整洁”上定规划、抓治理,在“管理民主”上建制度、提要求。 相似文献
55.
试论马桥文化与中原夏商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商时期位于东南太湖地区的马桥文化,同中原夏商文化在文化内涵上存在着许多相关性,但在更深层次的思想、制度乃至政治关系上,马桥文化则还未纳入中原夏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内。尽管如此,夏商时期的马桥文化正处于太湖地区从良渚时期较为封闭的对外关系、到吴越文化时期全方位同外界进行交流的中间结点上,因此在太湖地区早期古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过程中,马桥文化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相似文献
56.
安徽地区的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历经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到了近代,皖籍学人在近代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安徽学人在历史学上形成有相当影响的群体.应当研究在长期文化发展过程中安徽近代史学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安徽地区的文化与史学有重要意义.从几千年地区文化发展大背景下,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思想,把地区史学与全国史学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是史学研究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57.
本分析了关中地区城镇生活水价现状和问题,得出了城镇生活水价是不可持续的结论,即水价低于供水生产成本,水价结构不合理。在探讨可持续水价的调整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价格杠杆调节关中生活水价的措施,包括:逐步把水价调整到成本水价以上的水平,并调整水价结构,使之能反映供水成本和水资源价值;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对超定额用水征收高水价;实施季节性水价等。 相似文献
58.
59.
论近代中国北方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代以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步由传统的农、牧、工、商业经济向现代外向型经济转变。这一嬗变与北方沿海港口尤其是天津港的开埠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津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则是北方社会经济这种变迁的主要体现。通过港口与腹地间经济的互动作用,近代北方外向型经济体系逐步架构起来。 相似文献
60.
南阳丰泰墓地的时间跨度由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其文化内涵在器物形态、组合特征、墓葬结构等方面都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战国晚期,南阳地区政权更迭频繁,韩、楚、秦的文化势力也因此相继出现,共存发展,至战国末期形成了融三者于一体的新型仿铜陶礼器组合,并在秦汉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主流的文明形态。与此同时,以双耳罐为代表的楚系地方文明不绝如缕,顽强生存。两者共同构成了秦汉文明的基础。这种新型仿铜陶礼器文明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其与楚系地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印证了秦汉中央集权政治统治力的强弱变化,以及秦汉社会盛衰的历程。西汉晚期以后开始流行的模型明器,则昭示着新的丧葬观念、丧葬礼仪的诞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