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篇
  免费   4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This article evaluates Jonathan Lear's account of radical hope in light of 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acceleration. According to Lear's philosophical exegesis of the life of the Crow Nation's last chief, Plenty Coups, radical hope is hope based on the conviction that the world's goodness transcends but includes the goodness of human culture. Such hope enables a culture to persevere in the face of its own collapse through political humility, by which a culture draws on the resources of other cultures in order to revive itself. Social acceleration—which results in the warping of our sense of time as tensed betwee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demands a more primordial form of radical hope, based on the affirmation of the world's own temporalities as simultaneously resisting and sustaining our own cultural temporalities. This in turn involves a more self-critical form of political humility.  相似文献   
92.
Boundary spanning in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situates interactions between German- and English-language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 since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within their wider intellectual,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ntexts. Based on case study examples, we outline main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due to nationally and linguistically structured publication cultures, differing academic paradigms and varying promotion criteria. We argue that such transfer requires formal and informal platforms for academic debate, the commitment of boundary spanners and supportive peer groups. In German-language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these three aspects induced a shift from a prevalent applied research tradi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towards a deeper engagement with Anglophone debates about critical and post-structuralist approaches that have helped to critique the rise of neoliberal governance since the 1990s. Anglophone and especially British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firmly grounded in critical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ought since the 1980s, are increasingly pressurized through the neoliberal corporat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 to develop more applied features such as research impact and students’ employability.  相似文献   
93.
本文从历史、经验和理论三个角度论证了乡村地理学以乡村区域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乡村区域系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当代乡村地理学13个方面65个要点的基本研究内容,并偿试性地建构了以结构、进化和与环境关联为主体的乡村区域系统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4.
吴玉林  林斐 《人文地理》1991,6(3):15-20
本文从应用研究角度对人口地理学发展作一次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探讨。通过对人口地理学应用研究发展历程的回顾,对比中西方在发展上的差异,指出我国人口地理学是从实践应用开始走入发展的轨道,但同西方人口地理学相比,表现出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对不足,而在由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之际,应用研究作为当今学科发展的动力,促进人口地理学应用研究的发展出现定量化、社会化、中微观化的趋向,进一步显示学科的理论应用价值。意在加强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密切结合当前生产实际问题的研究,扩展应用研究的范围、深化应用层次,不断改进应用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继刚 《人文地理》1992,7(2):11-18
本文从闲暇、游憩和旅游三个概念出发,首先讨论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然后从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和旅游目的地的分析提出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简析了每一项研究内容。最后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探讨了90年代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
金学良 《人文地理》1996,11(Z1):112
中国人口地理学直至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得以发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因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了人口地理学的蓬勃发展。文章最后,展望了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7.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兴中 《人文地理》1996,11(Z1):72-79
本文综述了70年代末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以来研究旅游地理学的进展与趋势,并提出它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展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吴传钧 《人文地理》1996,11(Z1):1-10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得到了复兴,在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尤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进展较快,原先被视为禁区的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也开始出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目前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新形势下,中国人文地理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即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迈入21世纪时,作者建议中国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以下各课题:
(1)为充实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为配合(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研究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以土地利用为中心来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从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出发,研究地区自然资源系统;
(5)为发扬中国地理学的传统,更认真地为农业服务,研究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问题;
(6)从理论和方法上提高区域地理研究的水平、并配合国家任务,开展区域综合发展的研究,包括国家和各省经济建设的重点区、海域、生态脆弱区等。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从社会发展与区域科学承担的使命关系出发,论述人文地理学创新侧当代供给的使命,称为新人文地理学。在论述发达国家后现代人文地理学使命的基础上,依据"民本"性的新人本主义公正思想,首次系统论述主流新人文地理学研究空间公正结构的价值思想、理念与理论指向及其内容;其次,借鉴发达国家建构新人文地理学与社会及其区域学科的融合机理,具体地论证该学科具有对空间建构的最终人本判识学理性及其指向;中国已进入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建构的时代,本文争鸣性倡导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必须从物质空间结构的景观功能研究转入到以提高人本价值生活质量的社会空间结构、行为空间结构与文化空间尊严结构的建构探讨方面。该方向不但是中国时代要求的使然,也是该学科对当代社会知识供给的宿命,同样也是与区域科学共同构建区域统筹发展与空间全面公正构建的学科融合宿命。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首次提出社会与空间价值统一的"新区域经营理念"、"区域同步发展观"及其对应"空间体系价值统一规划"研究的新朝向。  相似文献   
100.
徐茗  卢松 《人文地理》2015,30(1):21-25
语言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表征。新世纪以来语言景观日益引起语言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关注和重视。1997年西方社会语言学家首先提出了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定义,21世纪以来涌现出大量城市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国内语言景观主要集中在城镇书法景观的地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书法景观与城镇景观的关系、书法景观的空间属性、书法景观的人地关系等。论文从三个方面对城市语言景观进行了评述。最后从语言地理学视角,对未来城市语言景观重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认为城市语言景观将可能成为语言地理学深入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新方向,尤其是在城市象征空间塑造及其地方建构中语言景观研究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