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3篇
  839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79 samples of black glazed pottery, Terra sigillata, fine common ware, and production indicators were recovered in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Cales and investigated via a multi-analytical program (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 thermal analyses, XRPD, XRF, FESEM, FESEM-EDS). Among the materials, finds of important production indicators, represented by welded pieces of black glazed pottery and spacers, attest a local production. 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 shows that the inclusions consist of feldspar, quartz, mica, calcite, and lithic fragments of both volcanic and sedimentary natur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mineralogical assemblage comes from the XRPD that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neoformed Ca-silicates, indicating equivalent firing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750 to 1050°C. All the samples show a Ca-rich character and an extreme compositional homogeneity,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indicators. The comparison with some Ca-rich Campanian clay raw materials shows a greater affinity with the Mio-Pliocene marine clay sediments of the Apennine sector, which include local clays. This allowed us to formulate the first hypotheses about clay sources used to produce fine pottery during the third century BCE to the early imperial period in Cales.  相似文献   
12.
Questions of mobility, settlement pattern, and their relation to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resource use are central to ongoing work in central-western Argentina. Here we analyze geographic patter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178 human bone carbonate δ18O samples, 46 human tooth enamel carbonate δ18O samples, and 48 water δ18O samples from throughout the Andean Cordillera and Monte Desert and evaluate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rehistoric mobility and economy. We confirm and refine previous generalizations regarding a highland/lowland dichotomy in water δ18O values and show that the range of human carbonate δ18O values generally reflect available water sources. While there is little within-lifetime change in patterns of water use, we show that most individuals have stable isotope signatures consistent with water use from multiple areas or areas other than where they were ultimately interred. These data indicate high level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ir implication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prehistory.  相似文献   
13.
基于乡镇单元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城乡建设用地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城镇-农村尺度江苏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揭示驱动人口流动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规模分布特征是具有较长大值右尾部的正偏分布,总体的集聚趋势增强,城镇和乡村集聚流动人口差距变大;②空间呈现高值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城镇,沿江地区流动人口高密度区域逐渐连绵化;③增长变化呈现长江以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增加、农村的输出人口减少,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的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乡镇企业繁荣、交通可达和政策导向是影响江苏省流动人口集聚的四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慕容忠墓是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中目前发掘等级最高的墓葬。墓葬出土了彩绘立人俑、骑马俑等一批造型精美、色彩鲜艳的彩绘陶质文物。本工作运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探究了这些文物的结构、颜料和胶结材料。结果表明:绘制工艺有胎体—颜料层、胎体—打底层—颜料层两种;颜料种类包括铅丹、石绿、靛蓝、朱砂、方解石等;有机胶结材料为动物胶。分析结果为古代彩绘陶质文物制作材料和工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同时也为相关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材料信息,对彩绘陶质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餐馆是餐饮服务业的特殊形式,认识其行业性质及文化特性是理解民族餐馆空间分布的关键。本研究以郑州、开封和洛阳为案例,从市场区位选择、文化邻近、城市格局等多个维度,对城市民族餐馆分布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城市民族餐馆分布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呈等级扩散分布,其集聚核心大多位于城市传统商业服务业中心;商圈、大学、医院等人口密集区,是城市民族餐馆市场选择的重要区位。民族餐馆与城市商圈具有较高的空间重合度,与大学、医院等区位要素空间关系因城而异。商圈周边布局民族餐馆的概率较高;城市民族餐馆在少数民族居住生活区域高度集中,民族商业文化传统对民族餐馆分布具有向心集聚作用。本研究认为城市民族餐馆分布取决于城市发展格局、市场区位选择及文化邻近的综合作用,民族餐馆的分布概率因城市规模大小、区位地点差异及空间尺度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饕餮纹多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饕餮纹多变性的根源在于组成它的各器官的多变性。饕餮纹各器官的变形模式可总结为:不同形象同类器官间的置换,器官数量、位置、性质的变化,器官独立成纹以及器官兽化。这些变化模式突出表现了饕餮纹各器官的独立性和自由性。究其实质,独立性和自由性的根源在于这些器官来自不同的动物原型,通过分解—重组的模式将不同动物的器官集合于饕餮纹之上。而这些动物通常是与祭祀相关的牺牲和巫觋助手,它们具有人神媒介的特性,因而满足了青铜器纹饰用于沟通人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重要时代,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带来了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本文通过对龙山文化时代的人殉人祭遗存的考察,以探讨龙山文化时代的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18.
在元代短短几十年中,道教经历了一个大盛大衰的过程,中土本有的佛教也为藏传佛教所压制,中国画在这一时期则体现出比以往更多的文人气质。本文叙述了元代的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的关系,以及道释画在这一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图案有这样两种说法:一是国徽上的图案是谷穗,如《辞海》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一是国徽上的图案是麦稻穗,如蒋建华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那么,国徽上的图案到底是谷穗还是麦稻穗呢?  相似文献   
20.
从海龄之死看鸦片战争时期官方与民间的英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银 《史学月刊》2006,12(12):46-50
海龄由于其不恰当的军事手段,导致矛盾激化,矛盾聚焦于海龄在京口的活动、死亡方式。围绕其死亡方式,各方争端不断,持续长久。争端方对此各执一词,镇江人利用流言否认海龄殉节,与官方直接对立。争端折射出官方与民间在认同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