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老河口市柴店岗砖厂汉代窑址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老河口市博物馆配合柴店岗砖厂取土,抢救清理了1座西汉中晚期陶窑。窑为半地穴式建筑,3个烟囱,主要由窑前室、火门、火膛、窑床等构成。窑室东部低洼地堆积有丰富的窑内废弃物,主要有日用陶器、丧葬用陶、生产工具、建筑仞陶等。此窑应为专门烧制日用陶器、丧葬用陶及建筑用陶的民营私窑。  相似文献   
242.
古代残留物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植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的利用是人类适应、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物质基础,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与之相关,因而动植物及其制品的残留物分析能提供古代社会丰富的信息。残留物分析重点在于从残留物中提取有机物。利用科学检测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来判断残留物来源,从而了解古代动植物的加工、利用和相关载体的功能等。本文从DNA、淀粉粒、蛋白质、脂类、炭化物和酒等六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残留物分析的方法和进展,希望能促进残留物分析在中国的开展.  相似文献   
243.
王涛 《南方文物》2008,22(2):135-139
本文通过对历史、考古文献的梳理,将学界对于中国陶器起源及早期发展的探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回顾;并指出早期陶器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认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将有利于中国早期陶器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44.
本主要探讨了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12件陶罐在其墓主人时代存在的三种不同的原有名称及其各自不同的原有功用。原名“(石缶)”的陶罐是具有保鲜、保温、防碰撞、盛装成品或半成品食物、可供加热之用的稍大型贮存容器;原名“(土缶)”的陶罐是具有保鲜、保温、防碰撞、盛装即食食物、可供加热和携带之用的稍大型贮运容器;原名“”的陶罐是具有掩蔽、保鲜、保温、防碰撞、盛装成品食物之用的稍小型贮存容器。  相似文献   
245.
论江汉地区二例相关的史前陶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汉清 《江汉考古》2003,15(2):31-36,22
阴湘城和石家河古城是江汉地区两个著名的史前时代的古城。最近,在这两个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两例相似的陶文。作者对这两例陶文进行了考释,认为它们是“荆”字最初的写法。他进一步认为“荆”是距今4000-5000年前生活在江汉地区的一个远古部落的名称,而荆州也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246.
大汶口文化的打击乐器——陶鼓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野发掘所获取的资料显示大汶口化(含北辛化)所发现的陶鼓是原始先民的主体乐器。  相似文献   
247.
刘毅 《华夏考古》2003,(3):49-59
本文讨论了中国古代高温釉器物的起源、基本特征、产地 ,以及陶瓷器族群不同种类的界定与命名等问题。作者认为 ,陶器和瓷器从商周时期开始形成两个不同的发展序列 ,二者各自发展 ,互有影响 ,且时代越晚 ,其关系越疏远。二者的联结点是特殊的陶器———印纹硬陶。  相似文献   
248.
综述了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和数学方法在古代陶器成分分析、年代测定、制作工艺、产地判断、形态分析方面的应用以及甘肃新石器与青铜时代陶器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9.
Majolica pottery is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ableware produced during th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periods. Majolica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to the Iberian Peninsula by Islamic artisans during Medieval times, and its production and popularity rapidly spread throughout Spain and eventually to other locations in Europe and the Americas. The prestige and importance of Spanish majolica was very high. Consequently, this ware was imported profusely to the Americas during the Spanish Colonial period. Nowadays, Majolica pottery serves as an important horizon marker at Spanish colonial site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Spanish-produced majolica was conducted on a set of 246 samples from the 12 primary majolica production centers on the Iberian Peninsula.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NAA), and the resulting data were interpreted using an array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procedures. Our results show a clear discrimin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roduction centers. In some cases, our data allow one to distinguish amongst shards coming from the same production location suggesting different workshops or group of workshops were responsible for production of this pre-industrial pottery.  相似文献   
250.
朱凤瀚先生新近撰文介绍并作了详细讨论的觉公簋,由于其铭文关涉到晋国的早期历史,从而又影响到西周王年,故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之后,夏商周断代工程办公室的《简报》又登载了李学勤先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