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篇
  298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本文对新石器时代各区系文化出土的陶作了序列排比及类型分析,指出陶可分实足与袋足两类,它们各自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途径,实足起源于海岱文化区,袋足起源于太湖文化区;纠正了以往一般认为袋足由实足发展而来的看法。这对于确立良渚文化的时空框架,理清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以及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2.
论江汉地区二例相关的史前陶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汉清 《江汉考古》2003,15(2):31-36,22
阴湘城和石家河古城是江汉地区两个著名的史前时代的古城。最近,在这两个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两例相似的陶文。作者对这两例陶文进行了考释,认为它们是“荆”字最初的写法。他进一步认为“荆”是距今4000-5000年前生活在江汉地区的一个远古部落的名称,而荆州也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253.
本主要探讨了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12件陶罐在其墓主人时代存在的三种不同的原有名称及其各自不同的原有功用。原名“(石缶)”的陶罐是具有保鲜、保温、防碰撞、盛装成品或半成品食物、可供加热之用的稍大型贮存容器;原名“(土缶)”的陶罐是具有保鲜、保温、防碰撞、盛装即食食物、可供加热和携带之用的稍大型贮运容器;原名“”的陶罐是具有掩蔽、保鲜、保温、防碰撞、盛装成品食物之用的稍小型贮存容器。  相似文献   
254.
大汶口文化的打击乐器——陶鼓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野发掘所获取的资料显示大汶口化(含北辛化)所发现的陶鼓是原始先民的主体乐器。  相似文献   
255.
本文首先从洛阳地区秦墓发现情况与地缘不相配称引出思考,然后将已知秦墓同关中秦墓进行简要对比找出洛阳秦墓探索的突破口——土洞墓;通过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分析归纳出土洞墓蕴含的一般丧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器物组合进行分组分期和验证,最后对周秦文化的融和过程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256.
"会通"思想作为一种古老的宏观考察社会历史变化的历史观念,经司马迁的深刻理解和《史记》的运用与彰显,在中国史学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中唐至元初五百年间几部不同撰述宗旨、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通史著作的面世,把会通思想发展到新的境界,使中国古代史学在通史撰述方面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而马端临是评论这一宏大史学现象的第一人,他的史学批评方法论,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57.
刘毅 《华夏考古》2003,(3):49-59
本文讨论了中国古代高温釉器物的起源、基本特征、产地 ,以及陶瓷器族群不同种类的界定与命名等问题。作者认为 ,陶器和瓷器从商周时期开始形成两个不同的发展序列 ,二者各自发展 ,互有影响 ,且时代越晚 ,其关系越疏远。二者的联结点是特殊的陶器———印纹硬陶。  相似文献   
258.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agricultural aspect of the Umm an-Nar economy has been largely ignored by researchers, due to an overemphasis on copper production and trade. This is true at the level of the smallest rural settlements, villages and settlements whose primary focus w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key social developments of this period have often been explained by linking them to the exploitation of copper ore and its trade with surrounding regions such as Mesopotamia and the Indus. However, this paper will argue — based on quantified pottery analysis — that it is during this time that we see the develop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Oman peninsula, of widespread sedentary occupation that was based on small agricultural villages where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copper ore exploitation, thus suggesting that the economic basis of Umm an-Nar society was essentially agricultural.
Furthermore, it will be argued that, through the use of a new survey methodology, it is possible to locate such settlements, even where they have left no traces of monuments, such as tombs or round towers. The methodology allows preliminary comparisons to be made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occup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paper also argues that the Umm an-Nar period was one of the most intensive periods of occupation in pre-Islamic history.  相似文献   
259.
权五荣  许莉 《东南文化》2011,(2):101-108,132
自1997年后持续发掘调查的首尔江南风纳土城,因城墙规模巨大,出土了许多与王城相符的遗迹及遗物,被推断为百济最初的王城河南慰礼城。遗址出土了诸多邻国制作的物品,证实当时百济与周边国家保持着交流。特别是数十件中国西晋至南朝刘宋时期施釉陶器、钱纹陶器等类物品的出土,揭示了3世纪以后百济与中国在陶瓷器交易乃至宗教、思想层面广泛而紧密的交流,也为百济史及与中国的交流史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认识。  相似文献   
260.
本文首先概述了大嘴子遗址第三期文化以及双砣子、大砣子遗址等同类考古学文化发现的陶簋.在此基础上,从陶簋的保存状况、形制、成套出现的礼仪特征等方面,与河南孟津妯娌遗址出土的礼器——铙形器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陶簋是大嘴子遗址第三期文化仅见的陶礼器——专用祭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