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15篇
  55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广州地铁沿线零售商业形态与空间分布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取我国地铁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的广州作为背景,以地铁沿线商用物业的核心圈层为对象,本文在调查分析地铁沿线零售商业的串珠状组团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以百货店为主的多业态并存的业态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铁沿线商业业态聚集的空间等级和各等级的业态空间类型,分析了其内部和外部因素,并揭示了地铁对零售空间分异、商业热点的形成及零售客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2.
兰州城市建筑构成与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精度卫星影象和大规模实地调查方法获取数据,采用GIS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利用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两项指标,分别研究了兰州市及其各区、功能区、各组团圈层的现状建筑构成与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了兰州市各圈层的各种建筑类型所占的地位及其差异、不同区不同圈层不同建筑类型建筑的年代构成和现代化趋势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53.
高岩 《人文地理》1996,11(Z2):5-7
通过分析山东省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利用结构的潜力和预测山东省的人口,进行土地生产潜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研究,为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山东省土地环境的人口容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在省内迁移逐渐成为国内迁移流动主导模式的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本文以福建省为案例地,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五年间”迁移口径的省内跨县(市、区)迁移O-D流数据,综合运用迁移率指标和社区发现算法,开展了福建省内跨县(市、区)迁移的空间结构研究。结论如下:①福建省内迁移整体进入活跃性的同时,不同迁移地域类型间存在分异。②迁移流勾绘的迁移网络在空间上形成了多样化的迁移组合;迁移网络进一步塑造了跨地市迁移圈的福宁南、厦漳迁移圈,以及本地市迁移圈的泉州、莆田、三明、龙岩迁移圈。③基于福建省的实践,凝练了跨都市区的层递迁移、跨都市区的链式迁移、都市区内的多点迁移和都市区内的向心迁移4种空间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55.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中国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断裂点法,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①京津连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三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性别比高、来自圈外的流动人口比重大、以亲缘、地缘为纽带聚居等特点。②沪宁杭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二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比重高、暂住时间差距大等特点。③广深厦流动人口圈。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女性流动人口比重高、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比重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6.
吴玉林  林斐 《人文地理》1991,6(3):15-20
本文从应用研究角度对人口地理学发展作一次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探讨。通过对人口地理学应用研究发展历程的回顾,对比中西方在发展上的差异,指出我国人口地理学是从实践应用开始走入发展的轨道,但同西方人口地理学相比,表现出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对不足,而在由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之际,应用研究作为当今学科发展的动力,促进人口地理学应用研究的发展出现定量化、社会化、中微观化的趋向,进一步显示学科的理论应用价值。意在加强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密切结合当前生产实际问题的研究,扩展应用研究的范围、深化应用层次,不断改进应用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新富农产生的规模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改革结束到农业集体化高潮前夕,新富农的出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是稀少而缓慢的。在各省之间,农民的富裕程度与新富农比重大小关系不明显,但在同一地区内来看,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在农业合作化程度较高亦即是较早对新富农采取限制政策的地区,新富农的比重并不一定低于甚至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多种因素对新富农的产生、发展发生作用,单因素的分析不能解释清楚新富农这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58.
Ethnoarchaeological studies have constantly emphasized the complexity of pottery distribution and its close ties with other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t is argued here that, among the Dowayo of northern Cameroon, pottery exchange is not regulated by preferential econo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but rather by mechanisms such as fashion or the reputation of the artisans.De récentes études ethnoarchéologiques ont constamment mis en avant la complexité des processus de distribution de la poterie et les liens étroits que ceux-ci entretiennent avec les autres aspects de la vie sociale. Il est démontré dans cet article que, chez les Dowayo du Nord-Cameroun, les échanges de poterie sont structurés par une absence de lien privilégié entre producteurs et consommateurs et sont dès lors régulés par des mécanismes tels que la mode ou la réputation des artisans.  相似文献   
59.
Understanding how to live successfully within our environment is among the most pressing challenges facing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paper probes the problem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olithic cultural sites and the geographic context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south of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rchaeological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175 Neolithic cultural sites in the study area, with a sequence of Laoguantai (14C age 8–7 ka BP), Yangshao (14C age 7–5 ka BP) and the late period of the Neolithic Age (14C age 5–4 ka BP). The total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distribution area and the density all showed an early ascending and later descending trend, but the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study area to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the entire Shaanxi Province declined sharply. Spatially, these sites were concentrated on the terraces of the Hanjiang River and its main tributaries with an altitude of 400–800 m. Multiple data were integrated to clarify the critical effects of tectonic and geomorphologic condi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eolithic sites. Further comparisons revealed the correlation of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with the Neolithic cultural succession in the study area that ameliorated conditions to gener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itive culture while degeneration coincided with the culture's transition or interrupti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the primitive culture and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differentiation sheds light on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human–nature interaction system during the Neolithic Age, thus emphasising the wider field-based investigation and high-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works of the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60.
20世纪上半叶,烟草是河南经济作物的一大特色。期间,河南烟草生产迅速发展,形成了烟草种植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并成为全国三大烤烟产区之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南农业单一的种植结构;同时,河南烟草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满足了国内外卷烟加工工业的市场需求,而且还扩展了河南农村市场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烟草集散市场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烟草运销格局也因铁路运输方式的出现而发生重大变化。近代河南烟草的产销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且刺激了河南金融业的发展,并推动了豫中城镇的近代化进程,对河南乃至华北农村的近代社会转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