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undertakings in celestial cartography of the sixteenth-century Cologne cartographer Caspar Vopel. Copies of his printed celestial globe and of the celestial maps included on his world map are also described. Vopel's celestial mappings display his extraordinary interest in astronomical myths through a series of conspicuous iconographic features. In particular, Vopel's introduction of the images of Antinous and Coma Berenices is revealed to have been inspired by a humanist edition of the Ptolemaic star catalogue. Finally, a study of the celestial maps on the copies of Vopel's world map by Valvassore (1558) and by Van den Putte (1570) shows that these represent different editions of Vopel's world map and that the celestial maps on the world map of Matteo Pagano were in turn copied from those on the world map of Valvassore.  相似文献   
32.
戴震继承了前代学者的思想,认为只有从字义训诂、名物制度的考释着手,才能读懂圣人大义,以观圣人之道.他认为,经是道的载体,闻道则是治经目的;然语言文字不通,则无从体察圣人之意.因此,戴震注重考证经典的流传、存佚、真伪;重视考订文字,审慎对待经典的校勘;解经知人论世,探求经义则诸说并存,这是他一生的治学心得.本文从治经目的与治经方法两个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3.
王惠荣 《安徽史学》2006,50(4):107-110
魏源及<海国图志>在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然而关于魏源修改<海国图志>的一些细节问题,在后人的撰述中存有误解之处.由于这些后人撰述现已成为研究魏源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们的正确无误因而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在研读这些撰述时发现,有些重要撰述包括<清史列传>都持一共同观点,即魏源曾依据广东近代著名学者陈澧的<书〈海国图志〉后呈张南山先生>,屡次修改<海国图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这一观点的证据不足;其次,将陈文与50卷本、60卷本、100卷本<海国图志·筹海篇>相比较,可以证实魏源基本未采纳陈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仅以《毛传》解《诗》“独标兴体”为题,从历时角度,阐明其特殊的诗学地位和贡献,认为:《毛传》把《诗三百》原本单纯的引起之“兴”,发展为复杂的隐喻之“兴”,从而构建起自己独特的解诗之道,开创了以讽喻、寄托释“兴”的传统,并通过《郑笺》、《文心雕龙·比兴》篇的阐释得以延续和不断丰富起来,进而对后世中国古代诗学以及古代思想文化传统的建树均居功甚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5.
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往往从四言诗谈起,很少谈及三言诗,其实三言诗是一种古老的诗体。三言诗因受字数限制,难以表达复杂细腻的思想情感,所以在诗歌史上始终处于附庸点缀的地位,未能形成一代之盛。但若论三言诗的代表,自非五杂组体莫属。历代创作的五杂组体诗约有百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应有其一席之地。五杂组体诗有三个特点。一是结构上三言六句,奇句都沿用古乐府《五杂组》的成句。二是在表意上成句“五杂组”只起诗体标志的作用,并不参与表意;但“往复还”和“不获(得)已”都参与表意。三是整首诗表现的都是不如意或无可奈何的情调。从唐代开始,又出现了杂俎体的散文,《酉阳杂俎》为其嚆矢,其后历代都有其作。明代谢肇涮的《五杂组》是杂俎文的一部名作,书名“五杂组”取各种色彩织成的丝带之义。今天的引用者多作《五杂俎》,这是错误的。一首小小的《五杂组》诗,一经问世,影响绵延两千年,于此可见一个文化因子衍生和裂变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6.
蔡邕所整理的《琴操》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琴曲定性,界定它的审美特征。琴曲歌辞主要是四言和骚体,采用的是古老的诗歌形式,因此,对乐府诗与诗体演变的关系必须全面审视,不能片面强调它对五言涛生成的推动作用。琴曲歌辞重在抒情,篇幅短小,这也是它和其它乐府诗的重要区别。蔡邕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整理琴曲歌辞,流露出对旧诗体的依恋。  相似文献   
37.
中国历史上的"华夷"格局主要由于受到汉族和诸少数民族力量对比的影响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弱和周边多民族兴起为标志,传统的"华夷"格局受到破坏,儒家"华夷"观念和正统观念受到巨大冲击,这折射出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曲折进程和儒家民族关系学说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38.
诗、乐同源,合而不同;诗与乐府,并存不悖。汉乐府曲辞分为二途,一者采诗被乐,率多闾巷风谣;一者文人之辞,其中郊庙之辞,大半《诗》颂四言,故称诗而已矣。而文人五言虽杂乐府之中,然与民谣殊类,又异郊庙之辞,后世遂称古诗,姑且以为分别;魏晋以下文士所拟,大率其辞之流,于是概称古诗,且与乐府对举,以专后者之名,竟以汉世为宗。究之古诗、乐府,初则其义相即,并无截然分界,唯以后人所见,方有判然之别,而其对举互异,要归民间采诗与文人所作,二者分途,卒成两体。  相似文献   
39.
唐代落第诗作为研究落第士人的重要资料,史学界一直利用不足。本文旨在挖掘落第诗在经济史方面的史料价值,通过与其他文献对比,客观评价唐朝落第举子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40.
明季滇南高僧担当与徐霞客志趣相投,才学相埒,家世相近,俩人在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