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布达拉宫自兴建以来曾遭受多次不同程度雷击,一旦雷击引发火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雷击火灾分析以有效指导布达拉宫减灾工作。对于布达拉宫雷电可能引起火灾的风险,建立布达拉宫雷击火灾事故树,综合考虑布达拉宫因雷电引发火灾事件发生的可能过程、可能途径。最后对雷击火灾事故树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基本事件的结果重要度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布达拉宫地区雷电活动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布达拉宫雷击火灾事故树一共有22个基本事件,有308种可能导致布达拉宫因雷击引起火灾事件发生的途径。布达拉宫雷击火灾防护是一项复杂工程。研究表明,最便于采取的防护措施是加强其雷电防御能力,如清除引雷隐患、安装电涌保护器、进行等电位连接等。  相似文献   
42.
常书鸿先生40年代只身前往敦煌,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并开展了临摹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终于迎来了敦煌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了事业,他吞下了妻离子散的苦果,心血沥沥,饱尝艰辛。他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保护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全国解放初期,中央即决定在北京举办“敦煌艺术展览”,周总理亲临参观指导并对他进行了亲切表彰勉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为敦煌文物研究所颁发了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先生亲笔书写的奖状。  相似文献   
43.
李朝阳  杨涛 《人文地理》2000,15(3):28-31
本文在简要介绍历史街区概念及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旧城道路规划建设在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4.
中古时期,沟通晋阳与邺城的并邺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军事、政治事件曾在此发生.东魏北齐时,高氏执政者频繁往来于两都之间,并邺道成为维系霸府政治的交通命脉.由于北朝后期佛教造像活动的盛行及高氏皇族对佛教的推崇,大量石窟寺、摩崖造像选址于此道附近,因此并邺道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带.通过史料的串联,结合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45.
道路是城市生态空间的一部分,兼具自然和人文空间的生态功能。近代上海开埠后,新型道路的修筑引发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环境的转变。本文通过选取近代上海道路交通发展的一个阶段,力图展现在上海近现代城市道路的出现与发展过程中,与城市道路相关的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因这种变化导致的近代市民城市文明的形成,进而达到揭示城市道路与城市社会生态之间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6.
交通拥堵是制约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给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本文聚焦城市交通拥堵的结构性因素,系统归纳和综述了引导可持续出行行为的空间政策(如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政策)与基础设施供应侧政策(如道路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及其在交通拥堵治理上的理论探讨、学术争论焦点、实证分析及当前亟...  相似文献   
47.
轘辕古道是河洛盆地通向黄淮平原的一条重要孔道,它的开辟与河洛地区周边的地理形势有密切关系。这条穿行于崇山之中的古道是护卫河洛盆地的东南屏障,它的开凿应始于二里头时代,是一条古老的人工通道,其道路构成较为复杂。随着河洛盆地都城城址的西移,轘辕古道在隋唐以后渐渐废弃,最终被伊阙道所取代。  相似文献   
48.
黔驿道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八年,非庄蹯、奢香所建。该驿道开通以后即成为中央王朝内陆边防的生命线。贵州建省的主要目的是保此一线以通云南。  相似文献   
49.
Geographers working in mountainous northern Pakistan note that gains in accessibility following the Karakoram Highway's official opening in 1978 significantly reshaped soc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 activity, and land use across the region. These valuable regional‐scale analyses provide few insights regarding the contingent and variable ways new roads are conceived and experienced at the community and household level by the people whose mobility they drastically impact.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at limitation of regional research by focusing on an individual agricultural community called Shimshal that in 2003 completed a 40‐kilometre link‐road connecting it to the highway. Drawing from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gathe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Shimshal road's completion, we briefly describe the community's motiv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road, villagers’ accessibility‐related hopes and concerns as it was being built, and some of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hat followed the road's comple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summarizing the community's response so far to landslide‐induced destruction of over 20 kilometres of the Karakoram Highway which, since January 2010, has left community members without vehicular access to the rest of Pakistan just seven years after their link‐road's completion.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