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Abstract

Various objective reasons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vast and elaborate literature on the Epilogue in the Book of Qohelet. This study presents a Sitz im Leben based approach to the Epilogue, which capitalizes on the known historical reality during the Hellenistic period in which Qohelet lived. It views the Epilogue as an expression of Qohelet’s deep apprehensions of the challenges that faced his people. From this perspective it is natural to consider Qohelet as being the author of the Epilogue. The Epilogue is not about what he says in the book but what he has to say to his people. As a wise man concerned with the welfare of his people he urges them: keep records, though it is wearisome; be aware that secrets would be leaked; fear God; and, obey His commandments. These are his essentials for survival.  相似文献   
32.
33.
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战略西移。第一次从 2 0世纪 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 ,经济发展重心从东部逐渐向西部转移 ;第二次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两次战略西移所面对的国情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 ,但其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却不同 ,因而采用的是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在完全不同的体制条件下进行的。比较研究两次战略西移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和体制选择 ,对于实施 2 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4.
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建刚 《人文地理》2002,17(3):63-65
西部不同地带生态条件的优劣差异决定了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空间差异,劣等、中等、优等三类生态条件相应地发育出贫困、温饱、富裕三类群落的农户经济。西部各类农户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困难,贫困群落农户脱贫面临人口压力大与生态环境脆弱矛盾突出,及农户人均财政负担重,财政支农能力差的困难,已得温饱的农户面临收入与文化素质低、可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少的困难,富裕农户面临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制度创新滞后的困难。由政府主导,以多种手段、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扶持建立农业合作经营组织,促进已得温饱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制度创新推动富裕农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应采取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35.
李蕾蕾 《人文地理》2021,36(4):44-52
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建立奥斯曼在19世纪巴黎“创造性破坏”的城市规划和空间生产,与第一波女权运动的知识联结,推导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史前史及其未来方向。研究发现,巴黎都市现代性的形成,使性别问题一开始就与阶级问题构成交叉关系;表现为“城-郊”二元结构及其在家庭私人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拱廊街为代表的阈限空间等展现出来的有关资产阶级沙龙女性、工人阶级贫困女性和都市漫游者的三种不同形态的性别地理,以及表征主义和革命行动的两种性别政治。都市现代性的性别地理研究,为反思生物本质主义的性别体制、关注“后人类”未来基于赛博格、数字媒介城市和星球城市化的人地关系的性别研究,提供了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36.
明以降滹沱河平原段河道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滹沱河是海河子牙河系最主要的支流。明清时期,滹沱河平原段善淤、善决、善徙,被称为“决不可以人力治者”。本文通过对明清相关史料的收集、分析、整理,首次对明以来滹沱河的变迁改道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恢复,进而发现滹沱河在不同历史时段,其流经方向、河道稳定性、主要河患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有不同的特点。据此,文章将滹沱河变迁分成四个阶段———①明初(1368年)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②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③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④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今———并对其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了明清时期滹沱河变迁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37.
经济地理学中的农户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中国目前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令人关注的大问题。然而,经济地理学在农区发展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既大多数研究均忽视了农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位-农户。文章分析了忽视农户对地理学研究的局限,论述了农户与农区的关系,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在经济地理学的农户研究中,应加强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模型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38.
旅游供应链权力转移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综述渠道权力转移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舒尔茨的渠道权力对角线转移理论,遵循产业经济学SCP研究范式,利用中国旅游业相关上市公司的ROA、ROE、ROS及MVA数据,对旅游供应链权力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不支持旅游供应链权力由供应商向中间商发生了转移的假设,文章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39.
崔晓明  杨新军 《人文地理》2018,33(2):147-153
在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下,构建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模型,测度其生计资本规模及结构变化,并分析乡村旅游社区发展对农户生计资本变化趋向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秦巴山区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得到整体提升,农户生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②乡村旅游影响下的农户金融资本、物资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均得到提升,社会资本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区居民的旅游获利程度、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程度、社区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等对农户资本趋向好转与优化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0.
The Early Bronze Age site of RJ‐2, located close to the coastal village of Ra's al‐Jinz on the eastern Omani coast (Niyabat Ra's al‐Hadd), was the focus of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for over two decades. The latest campaigns of excavation unearthed an architectural complex (Building XII) dated to the very end of the Umm an‐Nar period (Final UaN, c.2100–2000 BCE), previously attested on site by poorly preserved remain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mains explored during the most recent fieldwork, focusing on the stratigraphic‐structural sequence and the spatial layout. It also considers the transformations affecting structural evidence and material culture during this period, at both local and regional level, highlighting their significance for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last occupations related to the Early Bronze Age in south‐eastern Arabia. The paper concludes by showing how the Final Umm an‐Nar phase represents an age of substantial socio‐cultural innovations, which most likely shaped the transition towards the following Wadi Suq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