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辛亥革命以来的100年,是对"民族、民权、民生"这个时代性、历史性重大课题求解的100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3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分别为求解这个课题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今天,我们要在百年求解的基础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求解,并做出无愧于前人的解答。 相似文献
32.
文章论述了中法战争前后战事主要参与者李鸿章对于战争态度的转变过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李鸿章“和战不决”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只是一个参与者,他的很多决策是直接受制于清政府中枢机构或者受到他们极大的影响,战争过程中所表现的犹豫和举棋不定是清政府和战态度以及战争形势变化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33.
李端棻《苾园诗存》147首,大部分写于流放新疆之后,诗歌揭露黑暗现实,批判专制制度,宣扬“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为贵州民智开发的先声。其内容与风格与“诗界革命”主张隐然契合。李端菜应该是“诗界革命”的宿将。 相似文献
34.
"革命领袖"何以形成——西方学者的三种方法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革命学”在学科分化和交叉发展的大背景下,对革命的起因、发展、结果以及革命浪潮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有益而全面的探讨,然而对于任何一场革命都必不可少的“革命领袖”的研究却相对薄弱。研究革命领袖的西方学者以心理学、心理史学和社会学三种理论方法来探讨促成革命领袖形成的各种要素。然而,他们关于革命领袖人物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依靠直觉把握和空泛想象的层次上,缺少经验分析以及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全面的理论把握。 相似文献
35.
陈独秀国家统一思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经历了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他主张国民党、进步党、北洋官僚三大势力平分政权,实行联邦制以结束国家的分裂状态.这一时期陈独秀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肤浅的乃至于错误的.第二阶段,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发生了质的变化,提出了通过人民革命方式,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最终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等系列观点,从而构成了关于国家统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虽存在若干失误,但与同时代人比较,仍不失为最激进、最彻底、最可行的国家统一观. 相似文献
36.
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变革的两种思想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革命与改良(改革)这两种变革思想和方式之间虽然有重大区别,但又是互补的,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凸现其主导功能,也会相互转化,不可绝对地厚此薄彼,更不可只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事实上,革命与改良是同一部乐曲的"双重变奏",两者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交互辉映,共同组成了20世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启蒙大众、革故鼎新的历史画卷,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20世纪最后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表明,中国尽管已从根本上摆脱了自我束缚的困扰,但进入新世纪后最需要的是居安思危,力戒盛世意识,增强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37.
同盟会,国民革命的联盟——关于同盟会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同盟会的性质不是如过去学术界所说的为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全国各阶级革命群众的联合政党、国民革命的联盟.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从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来看,它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代表了包括地主、工人、农民在内的当时一切反对西方列强侵略,要求推翻清朝,振兴中华,改变现状的人们和阶级的利益.2、从同盟会的成员来看,既有资产阶级,也有地主、工人、农民和其他各阶级及其知识分子.3、从同盟会领袖孙中山的思想来看,也不是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讲话,而是代表了全国各族各阶级,尤其是工人农民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38.
党、革命动员和地域社会:论中共河北党组织(1928~193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革命失败后,河北区域的中共党员数量急剧下降。由于国民党势力的打压,党的发展重心不得不转移至农村,党员的社会构成也由以学生为主变为更加多样化;党的大多数支部有名无实,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经费短缺,上下级组织间信息传递迟缓。因此在白色恐怖下其生存境遇相当艰难,屡遭重创。另外中共在河北区域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其欲动员的工农群体,自身资源短缺亦是一重要因素。在基层,革命斗争往往异化,阶级革命经常与地缘亲缘多种因素相互缠绕。 相似文献
39.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常常导致社会冲突,解决冲突的方式不一,其中以改革和革命为主.当改革不足以解决尖锐的社会冲突之时,革命便不可避免,旧制度随之寿终正寝,而由国家实施的改革模式则力主法律的继承性和合理化变化.19-20世纪初的俄国则成为这样两种社会发展模式博弈的舞台.俄国通过革命解决了当时的社会冲突,其革命模式对许多亚非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些采取革命方式解决冲突的国家多以失败告终,不仅未能步入现代化道路,反而使国家陷入混乱状态.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历史条件与外部因素,盲目效仿他人不足取. 相似文献
40.
David I. Kertzer 《Journal of Modern Italian Studies》2017,22(5):555-570
In one of history’s ironies, the republic that arose in Rome out of Europe’s revolutionary wave in 1848 was crushed by the new republic that had formed in France at the same time. In an additional iron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Roman Republic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papal theocracy were overseen by th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champion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and freedom, Alexis de Tocqueville, then France’s foreign minister. This article sheds new light on this dramatic series of event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French diplomatic correspondence, which reveals growing dismay at the direction in which events were unfolding. The correspondence also gives a sense of how close the French came to abandoning the pope, a decision that could have changed the course of Italian and French, as well as Church histor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