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The Nationalist Party (GMD) had been writing and issuing documents of many types for some years before Nanjing was established as the capit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27/1928. From its earliest days, doctrines were advanced via cause-oriented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Even more important, the Soviet-sponsored reorganization of the GMD in the early 1920s had yielded a far-reaching party propaganda operation tied to Sun Yat-sen’s notion of political tutelage. But how was propaganda to work in practice? And at whom was it to be aimed? This article seeks to address aspects of these questions by assessing a textbook for propaganda workers that was issued in the name of the GMD’s Zhejiang Provincial Executive Committee’s Propaganda Department in October 1929, half a year after the GMD’s foundational right-wing Third Party Congress. Although Essentials for Propaganda Workers does not fully operationalize Sun’s version of political tutelage, it can nonetheless be seen to reflect the central party’s efforts to implement tutelage and supervision, not only of the Chinese masses suggested by Sun’s program, but also of party propaganda workers in Zhejiang. In that regard, it reveals the astonishingly rapid ideological realignment of the GMD into an anti-Communist party, not only at the national level, which is well known, but also on the provincial and lower levels. Drawing on material from the GMD Archives in Taipei, this article addresses issues of party organization, control, mobilization, inner party dynamics, and message content in the GMD’s propaganda activ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late 1920s. “Propaganda by the Book” adds to our knowledge of the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of both the central GMD in Nanjing and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GMD as well as to the soci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China’s official print culture.  相似文献   
62.
民初,陕西会党与革命党发生了激烈冲突。冲突的发生,既有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也有团体结构方面的原因。冲突具有两个明显特性:它是不冲击核心价值的对抗,是革命联盟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革命的变革。对当时陕西社会而言具有诸多正功能。  相似文献   
63.
196 9年“5·1 3事件”后 ,马来西亚原来的巫统、马华公会、印度国大党三党执政联盟被以巫统为首的国民阵线所取代。国民阵线的组成 ,改变华人政治力量的布局 ,即由原来执政的马华公会对若干华人反对党变成民主行动党一个反对党与几个华人执政党的对峙。这种局势一直沿续到现在。但更多华人政党加入执政阵营 ,并没有提高华人的政治影响力 ,反而使华人社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64.
张书林 《攀登》2008,27(1):27-31
推进党内民主应强化制度功效并力求制度创新。从与时俱进的视角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这是党的十七大对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5.
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宇 《攀登》2008,27(1):53-57
党员主体有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只有通过分析党员主体的现状,明确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确立党员的主体权利,培育党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党内活力并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66.
张宏艳 《攀登》2008,27(5):123-126
日本的政党政治是在二战以后形成的,因而它与西方政党政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自民党能够在完全竞争的多党制条件下,以优势地位执政长达38年之久。第二,政党内部派阀林立且活动持久。第三,自民党直接参与政府运作,成为政府运作的中枢神经。第四,日本的政党政治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国会和在野党功能弱化,各政党没有明确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67.
本文总结了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理论路线调整的具体内容,阐释了日本共产党选举业绩的波动状况及原因,并指出日本共产党的政治在21世纪初期政党政治的演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宅地农场法》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土地法令,它深深植根于美国悠久的免费分配土地的历史传统之中。“宅地农场议案”在国会的辩论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激烈和最感情化的一次漫长辩论。它同美国南、北、西三大地理区域关系、奴隶制与反奴隶制的斗争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一议案的通过,标志着西部和北部争取民主自由、反对奴隶制斗争的胜利,使美国的土地制度进一步民主化。  相似文献   
69.
林芳 《攀登》2007,26(3):28-31
本文从政治生态学的视角探讨了民主党派在社会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应如何积极应变,体现自身价值,发挥自身优势,以促进中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0.
钟立功 《攀登》2006,25(2):32-35
对廉洁自律问题的研究,过去通常注重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而且往往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本文从分析廉洁自律能力的实质构成因素入手,进而从定性和定量的深度去把握廉洁自律能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在此基础上探讨廉洁自律能力的修养途径,以引导在特定情景模式下的思维自我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