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进入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多种传播手段的介入与更新变化,成为当今博物馆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博物馆传播又有着自身的传播特点,从我国博物馆的传播过程及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当代博物馆传播职能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运用好传播这一有力手段,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大众。  相似文献   
82.
孙凌宇 《攀登》2009,28(2):72-76
随着技术创新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扩展,变化已成为企业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战略柔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详细分析了动态环境的涵义,探讨了动态环境中战略柔性的理论内涵,并提出了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增强战略柔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3.
苏东海  毛颖  龚青 《东南文化》2012,(1):19-26,127,128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高潮,博物馆理论与发展研究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理论研究需要从博物馆发展实践着手,博物馆发展研究要重视发展战略和时代主题的研究;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行动的新思维,呈现出与传统博物馆两极分化、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成功应建基于让文化的主人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体现了当前国际博协的战略思想,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并强化自身独特的知识、审美和道德特征及其价值,提升专业功能与社会职能,增强文化竞争力;博物馆理论工作者应直面博物馆领域的复杂形势,加强对国内外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  相似文献   
84.
高晓芳 《东南文化》2012,(2):115-118
博物馆既具备传播媒介的基本条件,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又更具可感知性和文化承载性等独特的优势。在信息时代的新环境下,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研究文化遗产的特殊媒介,需要树立博物馆的媒介威望,采用新的展示、讲解手段,以宣传片、网站等方式扩大博物馆的品牌影响,以此来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85.
魏敏 《东南文化》2012,(2):119-123
观众研究是现代博物馆学的核心内容。西方博物馆学通过对观众行为模式观察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来剖析博物馆观众阅读行为的特点。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观众自身的认知体系主导着包括阅读行为在内的博物馆观众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博物馆体验。文字风格和形式设计影响着观众对博物馆展览文字的阅读行为。而针对具体展览的目标观众调查和展览评估应是进行展览策划和文字撰写的前提,是构建"高效"的博物馆展览文字的关键所在,却也是目前中国博物馆展览策划中的重要缺环。  相似文献   
86.
浙江瓯海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器腐蚀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浙江温州瓯海M24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的腐蚀成因,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离子色谱分析仪(HPIC)等,对青铜剑腐蚀产物及其埋藏土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铜剑已严重腐蚀,铜元素大量流失形成以锡元素为主的腐蚀产物。通过测量模拟瓯海土壤环境下的自腐蚀电位并参照CuH2O体系的电位-pH图,推导出了浙江瓯海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器腐蚀反应历程。研究结果对类似出土文物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
把强化公共服务明确定位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的战略重点与发展方向,是关乎我国博物馆能否与时代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根据对博物馆功能演变历史与现实的回顾与考察,以及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趋势乃至我国的有关国情研究,可知无论追求国际化还是中国特色,我国的博物馆都必须大力强化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88.
民国时期西方博物馆知识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留学出身的考古学者李济参与早期博物馆知识传播的同时,积极从事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创建活动,打破了本土古物私家收藏的传统,积极宣扬古物公有公藏的博物馆思想,对其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9.
ABSTRACT Despite the enormous efforts made to civilize the Hawaiian, the Maori, the Samoan, and Fijian, Islanders have not forgotten all of their stories and in fact many Pacific peoples are in a position to recover much of the knowledge that sustained communiti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re is hope in what we have done to reclaim our heritages—finding our voices in our languages, stories, and songs, our perspectives in our arts and literatures, our muscle and will in our own political advocacy and pursuit of our rights in courts and international arenas. There is need, however, for a new vision that reunites human beings with all of their relations in the world, a vision necessary to sustain a very difficult struggle.  相似文献   
90.
Becky Mansfield 《对极》2011,43(2):413-434
Abstract: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scholarship 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by focusing on connections between human health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seafood. The contemporary rise of aquaculture is an effort on the part of the seafood industry to escape the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 that create crisis in capture fisheries. Yet intensive aquaculture may also create human health problems that contribute to new crises. Aquaculture practices not only increase production of healthful fish, but also lead to fish burdened with chemical pollutants about which there are a variety of health concerns. These health concerns pose problems for producers who may not be able to sell contaminated seafood. By examining the intertwined biochemical and social processes that produce multiple natures (fish bodies, human bodies and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the paper shows that concerns about health are not only an outcome of political economic processes, but are also an explanatory factor in thes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