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红 《史学月刊》2004,(9):93-97
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多等级、多种族社会中的一个阶层,中产阶级既是联系社会上层又是沟通工人阶级下层的黏合剂。正是由于中产阶级的努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才建立起西方化的政治民主制度。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政治现代化实践,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开辟了一条先谋求民族独立、创造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再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救国之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虽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已经制定了一个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奠定了中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孙善根  余子道 《安徽史学》2004,(3):49-51,73
近代以来,在中国文化遭受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身受中西两种文化滋养的蒋梦麟主张重新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中国文化来整合西洋文化,同时以"西方的尺度"来重新审视和阐发中国文化以建立起适应现代中国需要的中西合璧式的新文化.蒋梦麟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一个爱国重教、精思力践的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执着探索.  相似文献   
14.
李蓬 《攀登》2008,27(4):40-44
政治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鲜明的政治现代化导向.为实现中国社会的政治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理论追求与实践探索。与时俱进,实现党的政治现代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执政党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吕立峰  王锦辉 《攀登》2008,27(6):16-19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实践是一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探索活动。本文力求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结合起来,论述了马克思等关于农民理论的立足点及其发展,分析了农业集体化道路及其挫折,通过对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进而得出对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邵作舟是晚清维新派著名人物之一,由于面世资料稀少而零散,学术界对这位徽州人物缺少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随着近些年来邵作舟更多手稿的出版,邵作舟思想的历史地位也逐渐被学界所认识,他在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论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和创见。  相似文献   
17.
李莱 《攀登》2005,24(4):73-74
河湟传统文化是在其自身繁衍和中华民族其他文化的融合下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河湟文化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继承又有创新,才能显示出旺蛊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日本儒教中的家族孝主义是家族国家观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幕藩体制下封建武士之间的道德,它无法直接为明治近代化的目标服务甚至形成阻碍。因此家族国家观虽然植根于传统的儒教家族主义,但又是对其不适应时代课题的部分进行修正后,重新建构起来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带有两面性,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儒教家族主义道德的简单复活。虽然家族国家观在统合民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其原理与近代国家原理之间存在抵触,致使家族国家观自身蕴含着重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9.
郝秉键  陈熙男 《史学月刊》2003,23(2):108-114
现代化之初,日本的人口有四个基本特征,即高密度、低增长率、低依赖性人口和高素质。高密度的人口是日本现代化的不利因素,如何化不利为有利是日本现代化的关键,而低增长率、低依赖性人口和高素质则是日本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30年代 ,南京国民政府与乡村建设派合作 ,掀起了一场县政建设运动。其中 ,五个实验县各有特点 ,但是 ,由于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国家政治结构变动并未出现地域性的根本差别 ,因而 ,尽管在具体的进程和操作方式上有所区别 ,甚至在参与力量和主体上也有所不同 ,县政建设运动整体上却有着共同的历史特征。它的运作模式、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都为中国乡村现代化留下了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