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9篇
  免费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396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本文从中国对瑞典认识和记述的历史这一角度,介绍并论述了作者收藏的孤本书籍《瑞典国记略》。文章指出,迄至清朝末年,中国对瑞典的认识经历了如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末到清代康熙中期。通过西洋传教士的介绍,对瑞典开始有初步的了解。第二阶段,从康熙晚期到道光初年。主要是清朝官方和个别出洋商人,通过出使他国偶然接触到的瑞典国民并向所在国探问相关情况;或是与瑞典来华商船的直接接触;或是海外经商听闻的间接传说,对瑞典有了中国人自己的记述。第三阶段,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短暂的若千年期间。西洋传教士开始重新向中国介绍包括瑞典国在内的世界地理知识。第四阶段,从鸦片战争之后到同治四年。在中国人自己撰述的全球地理总志中,对瑞典有了更为丰富和清晰的记述。第五阶段,从同治六年到光绪中期。留下了一批中国人考察游历瑞典的日记,对瑞典的认识变得非常具体明晰,但还很不系统。第六阶段,光绪中期至清王朝结束。《瑞典国记略》就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著述,它是中国对瑞典最早的全面系统的记述。这部书虽然没有在社会上正式刊布,但在中国认识瑞典的历史上,仍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相似文献   
73.
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友东 《史学月刊》2007,1(5):79-86
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可以分为整体地理环境和中心地理环境。前者指文明整体能力所及的极限地理范围,后者指文明主体的主要活动区域。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进行比较,将有助于解释希腊和中国文明侧重于陆地或是海洋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74.
刘家和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在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上都有卓著的成就。长期以来,他善于进行历史比较的理论思考和实证性研究,对希腊、印度、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过个案的研究;并致力于把中国古代历史纳入世界史的体系之中,同时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此外,对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5.
朱发建 《史学月刊》2007,2(4):116-121
近代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中,因国人对“科学”含义理解上的不同,对史学是否属于“科学”有不同的认识;也因对“科学”含义广、狭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科学史学”观;由此造成史学“科学化”进程中观念分歧与实践路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6.
计秋枫 《史学月刊》2007,63(12):102-107
活跃在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传奇式人物戴维·J.希尔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而他最为后人记取的是他在国际关系学科领域的开创性成就。他所著的《欧洲外交史》三卷,是欧美学界的第一部国际关系史通史著作,极大地推动了19、20世纪之交欧美国际关系学科的兴起。该著作既清晰描绘了1800多年间欧洲政治的宏观轨迹,又生动展示了欧洲国际关系进程的丰富画面。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对历史主线的精当把握、对历史偶然因素的深刻揭示、对文献资料的广泛挖掘以及清新活泼的写作手法。这些特点使该著作成为国际关系史学的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77.
郑光 《华夏考古》2007,(3):149-152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是一部优秀的考古发掘报告,又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甲骨学著作,本文从报告体例、科学性和技术水平、资料的价值、著者的研究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了评价。指出该书是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78.
为了客观反映马来西亚华人在语言和认同等领域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基本数据材料的分析,探讨了当今马来西亚吉隆坡、古晋、吧巴和诗巫等地的华人认同情况.在语言方面,华人子弟在小学阶段大致打好华语基础,同时保持华人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华语和华人方言的使用占优势,但在商业和职业范围,马来语和英语的使用率有所增加.经济生活方面,华人发扬了传统的奋斗精神,贡献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认同方面,华人对马来西亚的认同,远远高于对中国等其它对象的认同.结果显示:华人既保持华人性而又能动地适应国民规范;华人以民族语言维持传统文化的族群社会功能,扮演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华人形成了本身的"华人文化圈"并进一步孕育着华人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79.
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操作平台,以核心作者群的被引论著为样本,对样本篇数、篇次、作者、机构、地域分布、主题分布、年代分布等因素进行了引文分析和量化的描述,并从文献的角度对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陆华侨华人研究1993—2002年是高峰期,形成了以福建、北京、广东为主的核心作者群,高等院校仍是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机构,研究主题以经济、社会、历史为主,学术论文的利用率不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华侨华人研究在学术界的整体影响力不大,某些不够科学和规范的引证态度和方法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80.
通过当前韩国对于海外华人四个方面的"似是而非"认识的分析,对华商网络的倾向与特征、建设韩民族网络等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韩国华侨与韩国所理解的海外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代韩国政府希望能像中国充分发挥海外华人的优势那样,使海外韩人发展成为韩国在21世纪的新的成长动力并加以利用的认识是一种错误的"乐观判断";海外华人对祖国的向心力,不只是来自爱国情,更重要的是其生存保障与利益的实现;中韩两国的侨务政策存在区别,中国致力于"护侨",而韩国的目光集中于"用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