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While Karen Calvert's book, Children in the House, deals with middle-class play, there is very little work devoted to children's toys and games in a working-class context. This paper uses the toy assemblages from two working-class sites to begin a discussion of working-class play and the struggle nineteenth-century working-class parents waged to impart their own values to their children. Because marbles were the predominant toy recovered from both sites, the nature of the game is discussed,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working-class values i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42.
While a division of domestic space into separate sectors dedicated to different activities has been suggested for a number of Upper Paleolithic hunter-gatherer sites, it has never been demonstrated based on plant remains from this period. Moreover, due to the usual scarcity of plant macrofossils in archaeological deposits, only animal food preparation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hearth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on Near Eastern prehistory. Ohalo II (Israel) is the first Upper Paleolithic site where such a patterned use of interior space and plant processing are evidenc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remains on a sealed floor of a brush hut.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interprets the distribution of almost 60,000 identified seeds and other plant remains on that floor, proposing a reconstruction of three activity area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12-m2 hut: processing of food centered on a grinding stone; a flint knapping area; and an access area in between.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activity areas might represent male-female division of labor.  相似文献   
143.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劳动灾害频繁发生,政府开始通过劳工立法规范雇主在灾害赔偿方面的责任。灾害赔偿立法由各行业政府主管部门起草并出台。制度属于现代劳动灾害赔偿制度中的雇主责任制模式。它覆盖工业、矿业、交通业等现代工人。与此时的国际劳工组织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中国制度的赔偿项目齐全,伤病医疗费和伤病期间工资等赔偿标准较高,残废抚恤金和遗族抚恤金则不及。制度虽然实施效果不佳,但这是劳动灾害赔偿首次进入立法,对后来政府的立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4.
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 ,即坚决主张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但由于再次被打倒 ,他的这些思想和措施没有来得及贯彻落实。粉碎“四人帮”后 ,经济学界展开了有关按劳分配理论问题的大讨论 ,邓小平始终关注并坚持这一讨论 ,并提出了许多独具胆识的论述 ,其主要思想是肯定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反对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反对按政治态度分配 ,主张搞物质鼓励 ,提出恢复奖金、稿费制度。邓小平提出的按劳分配思想 ,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 ,是对我党以往“左”的政治经济理论和观念的纠正 ,是对劳动群众的物质利益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45.
美国华人社会的阶级研究——以个人访谈为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美国华人研究领域里阶级或阶级关系这个概念几乎被忽略的现象,阐述了阶级观念在华人社会中的发展及表现形式;分析了移民社会中美国华人的阶级和阶级观念的特点、阶级在华人社会中的重要性与华人社会本身的多元化的关系以及华人社会中非法移民的生存状态和阶级地位。得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华裔社会的逐步多元化,华人的阶级观念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强的趋势,他们对于阶级的认识也表现得更为复杂化。除财富之外,美国华人对于阶级的认同还取决于家庭出身、移民背景、同化程度以及法律身份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6.
李志鹏  白凯  王晓娜 《人文地理》2021,36(3):175-184
地方融入是地方理论的延展和应用领域,其本土化实践与理论研究还有待推进.本文以拉萨八廓街的旅游劳工移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关键词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结合四层一体分析框架,探索该群体的地方融入现状和过程.研究表明:①拉萨八廓街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过程可划分为自评、动机、实践和依恋4个阶段;②拉萨的社会氛围体现在对外的高度包容性...  相似文献   
147.
郑怡然 《攀登》2007,26(2):149-152
商品交换的价值理论大多把商品交换看成等量劳动交换,是只有一个点的平衡。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认识。所谓“似是”是因为在初期简单劳动及其商品交换的严格限制条件下,双方都知道要生产所交换的商品需要的大致劳动量,等量劳动交换的实现比较容易;所谓“而非”,则是因为在发达复杂的商品交换中,交换者很难统一计量出对方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等量劳动交换原则事实上就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原则才是普遍适用的原则,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只是比较利益原则的一种特例。  相似文献   
148.
论文基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等机构的数据,重点从国家、地区及多边三个层面,对国际社会有关劳务移民的国际合作以及移民工人权益保护的治理实践进行考察,并对于未来全球劳务移民治理发展趋向加以展望。在国家层面,各国政府通过建立有关劳务移民的法律框架,推动国家间协议以及参与多边体系治理合作等方式维护移民工人权益。在地区层面,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正式区域性组织和非正式机制,积极推动区域内有关劳务移民问题的对话、协商和合作。在全球层面,国际上有关劳务移民的国际公约及法律文书代表着多边倡议,国际劳工组织也致力于政策制定以实现所有移民工人利益的最大化。全球劳动力的流动是全球化未完成的事业。随着当今国际迁移的性质和组成日益复杂,移民治理过程中的国际合作与移民工人的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9.
劳资协商会议是党和政府调解劳资关系的重要制度,它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基本原则,对调解劳资关系、恢复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中央和河南省的指示精神,1950年,郑州市积极设立劳资协商会议,为私营工商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五反”运动后,郑州市的劳资协商会议对缓和劳资关系、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wind‐ and watermill technology by the Dutch in Asia, and it links this development to the gradual shift from a trading empire to a territorial state. The article evaluates how this technology fitted in with Asian technologies, why the Dutch trading company invested so much money and energy in keeping the new technology working, and how this technology had to be adapted to local circumstances, particularly to the new physical environment. It also looks at indigenous reactions and the role of indigenous lab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