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9篇
  43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都市边缘地区是大都市经济增长与空间拓展的主要地域,也是分权化治理最为复杂的区域。大都市边缘地区往往针对不同主体采取不同模式的分权化来调整其空间治理结构以适应发展需求。本文构建从分权化治理到城镇化空间的逻辑框架,从大都市边缘地区\"差异分权\"的空间治理格局入手,落脚在\"多元碎化\"的城镇化空间模式上,进而对从空间治理的\"差异分权\"到城镇化空间模式的\"多元碎化\"间的制度逻辑进行了解析,认为差异分权格局是当前大都市区边缘地区城镇化空间模式多元碎化的直接诱因,因此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从治理结构上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82.
利用改进引力模型并结合GIS 方法,分析2000 年以来南京都市圈县域尺度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探讨圈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结论如下:南京都市圈县市空间联系强度不断增强,南京主城与其它县市相互作用强度最高,其次为沿江各县市间、地级市主城区与其郊县间,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等所辖县市间出现了联系强度较高的网络,有一体化发展趋势;历年县市潜力值都由最高峰的南京主城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呈圈层式结构,在向外扩展过程中存在空间变异性,高潜力区沿江伸展,随着圈域内其它地区的发展,单一核心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总结都市圈发展过程,提出圈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交通、产业措施。  相似文献   
83.
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的主要表征和关键内因,在当前乡村振兴初期和脱贫攻坚决胜期,深入探究二者间互动关系,有助于了解乡村发展阶段,缓解深度贫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本文以宁夏同心县为例,采用MPI和人口空心化综合评价法测算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程度,并进行耦合发展空间分析和影响因素探测。结果表明:(1)农村贫困化与空心化耦合程度呈现低、中、高3种趋势交替出现的\"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高度耦合区多集中于南部山区;(2)乡村地域系统衰退程度与耦合度空间分布基本吻合,贫困地区乡村普遍处于亚健康和非健康发展状态;(3)农村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乡村发展的基础因素,区位条件是其重要因素,经济基础则是其决定性因素,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了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4.
陇山以东、子午岭以西的甘肃陇东地区保存有大量砂岩石窟,受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石窟病害类型多样。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样本,通过系统调查,将陇东地区砂岩石窟按照地貌地形特征分为泾河流域、平定川地区和六盘山地区三个区域。岩体失稳病害、水蚀病害和浅表层风化病害在研究区砂岩石窟皆有发育。泾河流域岩体失稳病害主要表现为卸荷裂隙、节理发育,存在崩塌、滑坡类边坡失稳问题,崩塌规模一般较大,大型洞窟存在洞顶塌落病害;水蚀病害水蚀病害类型多,规模大,以窟内渗水、窟内潮湿和崖面冲蚀三类病害为主;浅表层风化病害较发育,表面粉化剥落、表面泛盐、表层结壳剥落及孔洞状风化普遍存在,其次为生物病害,主要体现为微生物及地衣苔藓覆盖。平定川地区石窟岩体失稳病害主要为小块危岩体掉落及窟顶塌落病害;水蚀病害类型多、规模小,以窟内渗水、窟内潮湿、岩体潮湿、坡脚冲蚀为主;浅表层风化病害较为发育,以表面粉化剥落、风化掏蚀最为显著。六盘山地区石窟岩体失稳病害不发育,卸荷裂隙、节理数量较少,存在洞顶崩塌病害;水蚀病害相对不发育,以崖面冲蚀为主,有少量窟内渗水;浅表层风化病害发育类型少,以表层结壳剥落及表面不均匀变色两类病害最为突出。研究结果对指导该地区石窟保护研究与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人文地理》2013,28(3):114-120
以2008年3项乡村地域功能态和2000-2008年3项功能的增长势作为指示指标,利用Matlab软件的SOFM程序进行环渤海地区乡村地域功能分区,为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协同的乡村地域空间格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修正最终划分为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三个主导功能区,并细化为13个功能亚区。经济发展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边、渤海沿线以及交通干线附近,是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其功能定位是保持经济技术领先优势并优化空间布局。粮食生产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平原集中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但经济发展缓慢;围绕主导功能定位建设高产、稳产、高效的\"大农业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生态保育功能区集中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优先保障生态建设与修复的土地需求,生态唯先的组织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86.
为对一批出土的西周至东汉毛织品进行羊毛品种及编织方法进行研究,以鉴定羊毛品种和确定相关产地,应用扫描电镜分析羊毛毛纤维的组织结构、形态、纤维类型、细度,鉴定了羊毛品种。检验说明,扎滚鲁克和山普拉墓地出土毛织物主要是用新疆羊的羊毛织制的。  相似文献   
87.
城镇化水平测定的核心是界定城镇地域和城镇人口,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地域和城镇人口界定标准经历了多次变化,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城镇地域和城镇人口的界定标准,并进行了评述。基于城镇化的内涵,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做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不打破行政区划、分政区层次、按照人口密度界定城镇地域的研究理念,其中,\"区级\"政区人口密度应超过2000人/km2,\"镇街级\"政区人口密度应超过3000人/km2,\"村居级\"政区人口密度应超过1000人/km2。在曲阜市、嘉祥县的应用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测定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8.
万绪才  钟静  张钟方  赵君 《人文地理》2011,26(6):144-148
本文依据第一手调查数据资料,运用基于现代统计软件SPSS的统计分析法,以南京市为例,研究了大城市居民对城郊乡村旅游地的感知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感知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的差异性、总体印象与各要素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总体印象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探寻它与各要素评价之间的具体关系。结果表明,有关城郊乡村旅游地的感知与评价水平不高,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的差异性不尽相同,总体印象与各具体要素评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乡村风光、餐饮、旅游服务和住宿四个方面的感知评价对总体印象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9.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县域尺度,计量揭示了武汉城市圈道路网通达性的空间演化规律:县域通达性演化保持时间惯性,空间分布整体遵循良好的指数律,空间极化程度保持连续,通达性极值的县域分布具有空间惰性;县域通达性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呈中心-外围的环状分异,局部出现一定变形,具有强空间集聚性,形成明显的等级圈层结构。县域通达性的这种空间变化受其自然环境\"刻画\"明显,呈现\"反自然梯度\"格局,也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但不同指标下的社会经济\"牵引\"强度存在差异,总体上县域通达性与自然-人文地理系统保持空间共轭协同,遵循一定的空间对称性:县域通达性分布遵循中心地原理,与城乡节点体系的靶形分布一致;通达性空间供给与人口和经济需求保持密切耦合,与地形地貌分布具有宏观上的对应性和一致性,空间呈现协同共轭的\">\"型结构。  相似文献   
90.
作为一种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地域类型,垦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灰色关联模型,探讨了三江平原垦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特征及其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垦区经济差距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趋势,农场间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的不同是垦区经济差距产生的重要基础。②垦区经济发展变化与各产业集中度变化密切相关,三次产业基尼系数变化引起的集中效应是导致垦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③农垦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多数农场经济发展仍依赖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应积极推进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非农产业集群和新的增长点,以提高垦区整体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