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This study documents long‐term changes in stature from the Mesolithic to the late 20th century in the territory of modern Portugal. Data utilised originated from published sources and from a sample of the Lisbon identified skeletal collection, where long bone lengths were collected. Mean long bone lengths were obtained from 20 population samples and compiled into nine periods. Pooled long bone lengths for each period were then converted to stature estimates. Results show three major trends: (1) a slow increase in statur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Middle Ages; (2) a negative trend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3) a very rapid increase in mean stature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olitical and territorial stability of the Kingdom of Portugal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greater heights of the medieval Portuguese, compared with the Roman and Modern periods. The negative secular trend was rooted in poor and unsanitary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 brought about by increased 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isation. Although the end of the Middle Ages coincided with the age of discoveries, the population may not have benefited from the overall prosperity of this period. The 20th century witnessed minor and slow changes i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Portuguese, but it was not until major improvement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at were initiated in the 1960s, and further progress in the 1970s, that the Portuguese grew taller than ever before. Since the Middle Ages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experienced similar oscillations, but showed an earlier recovery in stature after the industrial period.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2.
山东人"闯关东"与乡土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史学月刊》2005,2(9):103-107
山东人从清初就开始“闯关东”,近现代时期更是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闯关东”浪潮。这些浪潮虽然都与山东同年份严重的旱灾和战乱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反映了山东人乡土观念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前,乡土观念中的土地情结和宗族观念非常严重。近代以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山东,使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市场规律的整合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地缘与血缘关系的范围,农民的乡土观念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3.
宁寿宫花园以其独特的造园艺术手法而闻名遐迩。本文从石材的选择、掇山的布局、堆造艺术以及因地制宜的置石立峰等方面加以探讨,同时指出掇山置石与园中的建筑、花木构成相得益彰的组合关系,从而营造出具有宫廷特色的皇家园林。  相似文献   
94.
城镇化过程中农居点迁并整理与建设用地置换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兵明 《人文地理》2001,16(2):62-65
本文以舟山市小沙镇为典型案例,探讨当前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规划建设用地集中使用与现状居民点用地分散布局的矛盾,提出通过土地整理与置换的途径,推动城镇化规划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5.
当代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评价与社区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的空间问题主要涉及到社会空间方面。地理学对其研究的核心是在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判识生活空间的质量与类型,并通过规划制定出社会-生活区域治理对策,以提高城市空间(社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以上命题的探索涉及到当代社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前沿性研究。本文从综合理念与研究模式的角度,概括当代西方国家地理学对其的探索现状、研究内容、运用的方法论以及代表成果类型。  相似文献   
96.
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问题的研究是(新)城市社会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从人本方法论的空间公正视角探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已形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是开展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本文研究基于大数据理念,借助城市商业、服务与休闲资源场所数据挖掘城市社区、社区资源体系与居民空间可获距离的关联信息。以"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理论依托,结合大数据、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表达方式,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理念。在改进"社区资源可获性指数"CRAI的计算方法和对城市社区资源可获性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形式,以期为深入研究城市社区资源空间剥夺规律及其统筹规划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7.
金文王称的研究始于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其后张政烺作《■王簋簋跋——评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对王氏理论加以修正。本文在两位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检讨了金文中记录的殷代至战国各个时期的王称,将其归纳为“时王生称”、“时王美称”、“时王别称”、“在野王称”等四种。其中“时王别称”系由作者首次提出,该文具体考证了西周金文中的周王、成周王、豐王、畢王、幽王分别是文王、成王、西周早期某王、懿王、孝王的别称,它们都是以都城或重要驻地命名的。命名别称可能是西周诸王的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8.
徐小波  吴必虎 《人文地理》2013,28(6):133-141
生活环境作为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形塑产物,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旅游开发为历史街区发展提供了一种现代途径,也干扰历史街区的空间转变。旅游影响对居民生活惯习的介入效应调整旅游历史街区生活环境的存续-发展结构。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对生活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居民围绕生活环境质量和旅游支持性形成三类亚群。旅游影响以不同方式介入居民生活环境,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生活环境维护导向。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发展诉求、生活环境整体转变与街区居民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是维护"双东"生活环境遭遇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99.
多年以来,史学界对明朝在北部边防和蒙古统治集团的战争论述颇多。对于留居在中国内地特别是明朝辖区内的蒙古人则鲜有论述。笔者在考查了这些蒙古人在明初社会生活领域中一系列表现后,既充分肯定了明初统治者采取妥善安置和任用政策,也对这些蒙古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0.
1912~1937年北京居民的工资收入与生活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尉 《史学月刊》2007,(4):103-108
1912~1937年间,北京居民的工资不仅差异甚大,而且支付形式及其名目繁多。这种不同的工资收入和支付形式,既体现了不同的工资关系,也体现了北京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一时期北京居民的工资收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