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bstract: Helping redress the dominance of metropolitan narratives upon which much literature on sexuality is framed,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narrative told by a “white” 16‐year‐old man living in regional Australia. Our aim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sections of migration and homemaking in sexual subject formation. Finding a place to call “home” can be a complex process for young men born in regional Australia and not conforming to the social formations of a “normal guy”. This young man's narrative expressively reveals the fluidity and spatiality inherent in processes of negotiating sexual subjectivities. His story provides telling insights into how migration and mobility change his understandings of home and of self by making possible a third‐space configured by neither the gender norms of his hometown nor the “gay scene” in Sydney.  相似文献   
92.
《吴雁南评传》以大量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及口述史料为基础,通过纵向的、横向的、历史的、现实的比较研究,力图就吴雁南由一个普通的专科学生成长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的人生轨迹进行描述、探讨,并就其在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儒学与传统文化等诸多领域内取得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的突破性学术成就与治学经验及其教育成就与思想做出全面、系统、深入的介绍、总结、探究,就其学术成就的地位、价值与意义做出深刻、公允的剖析、评价。该《评传》是关于吴雁南研究的开拓性、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93.
在民俗学研究中国化的早期阶段,江绍原是最先引进国外人类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礼俗迷信的拓荒者,他对中国人“天癸观”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当时处于民俗学运动中心的江绍原在成为《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之后,开始扩大范围征集有关月经的礼俗迷信材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后来他计划写作的《血与天癸》不幸夭折,但他在月经礼俗迷信研究方面的大胆尝试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94.
敬海新 《攀登》2011,30(4):64-68
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所在。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公共服务支出比例偏低、区域之间公共服务支出的人均差异过大、歧视性供给以及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从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5.
闻黎明 《史学月刊》2007,6(7):49-54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数百次对昆明狂轰乱炸,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给当地民众的战时生活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对昆明的大轰炸中,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合大学也屡次遭袭,造成多名教职工伤亡,大量校舍和图书、仪器损毁.然而,敌人的轰炸并没有从精神上吓倒联大师生,大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空袭,在"跑警报"的过程中,人们的心态逐渐乐观起来.  相似文献   
96.
松尾芭蕉的俳句,体现了日本民族一种熔融的自然观,同时也表现了一种东方式的生命意识。庞德的意象诗,继承了19世纪象征主义的“感应论”,寻求与万物生命的对话;同时与20世纪象征诗人的“客观对应物”也有共同之处,都努力使生命的本真呈现出来。但是,庞德意象诗的主要灵感来自于东方的生命意识。中国诗歌的生命融合观,日本俳句的生命瞬间呈现的意识,使庞德最大限度地走出西方理性主义观念,捕捉生命瞬间本真的呈现。  相似文献   
97.
残雪在她的大部分作品中,习惯和擅长于向我们展示家庭场景、邻里故事和群体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获知或捕捉到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微观政治及权力、迫害的多重图景。  相似文献   
98.
A common narrative in welfare state research is that Sweden exemplifies a specific model of welfare, ‘the Swedish model’, or ‘the Social democratic welfare regime’.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emerging welfare state left little room for private initiatives – the stage was s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compassing welfare state in the 1950s.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this, virtually hegemonic, perspective has hindered an analysis of how private insurance co-existed and thrived within the emerging Swedish welfare state. A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modelling’ – the concept of welfare-formation is developed to analyse mutually sustaining practices of welfare. I show how the insurance business and its protagonists influenced the settings of public pension schemes in a way that underpinned their own interests. A close cooperation with the state apparatus was fundamental for creating a trustworthy insurance market and legitimizing the business claim of fulfilling a social mission. The business adaptability in the shifting landscape of social policy also influenced perceptions of security and welfare in general. Commercial ideals became an essential dimens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By exploring this marginalized history – the business of welfare – the study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welfare societies.  相似文献   
99.
100.
孙林  田明 《人文地理》2020,35(5):18-24,140
当前我国的人口流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的迁移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家庭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迁移选择是否和流动人口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息息相关呢?未来的市民化政策需要因此而迭代升级为家庭视角吗?文章使用中国25所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城市流动特征四个维度探究影响核心家庭迁移模式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程度,结果显示: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是流动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核心家庭在新婚期和学龄前期举家流动的概率最大,当孩子步入适龄教育阶段,流动人口的家庭界面面临分散的可能性增加,导致留守子女和留守妇女的社会现象持续,当子女毕业或就业时家庭成员团聚的概率再次增加。未来市民化政策中应当围绕流动人口的家庭出台更全面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