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1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解彩霞 《攀登》2008,27(5):79-82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给农民个人、家庭和农村社区带来了一系列显性的和隐性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农民群体和整个社会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2.
赵春雨  苏勤  徐波 《人文地理》2011,26(6):107-113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流动原因、产生的影响等是目前研究的传统思路。从行为地理学视角,以就业感知行为、就业决策行为、就业行为、就业体验行为为基本内容,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江苏、山东、安徽的三个样本村为典型案例地,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和统计分析后,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类型主要有本地农业就业型、本地非农就业型、外地流动就业型三种类型,分析了各就业类型的空间行为特征: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前对预期就业的环境感知都不强,感知强度与距离和生活环境关联密切;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空间类型劳动力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普遍存在兼业现象,且从事的行业、部门也在不断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满意度以本地非农就业型为最高,其它两类满意度都较低。  相似文献   
73.
黄耿志  周进 《人文地理》2021,36(3):15-23,107
社会升级研究的兴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升级不能产生相应的社会升级,是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之\"体面劳动与经济增长\"目标的响应.为弥补国内地理学偏重经济升级而忽视社会升级的研究不足,本文系统梳理了国际上社会升级研究的主要进展,对其概念、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议题开展了分析.认为当前社会升级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74.
白凯  王晓娜 《人文地理》2018,33(5):133-142
通过探索性分析,初步建构并检验了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的组成结构;以丽江古城为实证研究案例地,关联分析了社会氛围对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经验主义视角下旅游劳工移民的地方融入是人、活动、地方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感知性融入(地方评价)、功能性融入(活动参与)及情感性融入(地方依恋)三个方面,且三者所建构的地方融入结构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外部有效性;社会氛围与旅游劳工移民的地方融入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75.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劳工常常被看作是与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等同类的经济要素,只重视劳动成本,忽视了劳工作为社会活动主要参与者的角色。近年来,劳工地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弥补了传统地理学研究的不足。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人运动、劳工组织和地方劳工控制体制,劳工市场的空间分割,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农区劳工地方化逐渐成为劳工地理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研究相对聚焦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而需要大量非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跨国企业并未引起足够关注,建立在产业联系、技术外溢、社会网络等核心概念基础上的跨国公司地方嵌入分析框架很显然不能很好地解释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劳工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学科背景下,基于全球生产网络、关系嵌入、空间修复等核心概念,研究分别从劳工能动性的空间尺度、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劳工要素、劳工管控对跨国公司的地方嵌入、区域劳工景观的空间修复等视角出发,系统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如何识别劳工供需因素对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影响机制,如何剖析特殊劳工管控体制下劳工空间实践与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刻画跨国公司地方嵌入对区域劳工经济地理景观的影响,如何总结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模式等。  相似文献   
77.
李志鹏  白凯  王晓娜 《人文地理》2021,36(3):175-184
地方融入是地方理论的延展和应用领域,其本土化实践与理论研究还有待推进.本文以拉萨八廓街的旅游劳工移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关键词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结合四层一体分析框架,探索该群体的地方融入现状和过程.研究表明:①拉萨八廓街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过程可划分为自评、动机、实践和依恋4个阶段;②拉萨的社会氛围体现在对外的高度包容性...  相似文献   
78.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劳动灾害频繁发生,政府开始通过劳工立法规范雇主在灾害赔偿方面的责任。灾害赔偿立法由各行业政府主管部门起草并出台。制度属于现代劳动灾害赔偿制度中的雇主责任制模式。它覆盖工业、矿业、交通业等现代工人。与此时的国际劳工组织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中国制度的赔偿项目齐全,伤病医疗费和伤病期间工资等赔偿标准较高,残废抚恤金和遗族抚恤金则不及。制度虽然实施效果不佳,但这是劳动灾害赔偿首次进入立法,对后来政府的立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9.
    
Abstract: Ethical labeling campaigns have become a central means for diffusing and negotiating conflicts between social movements and market actors. Fair Trade was a pioneering ethical label and, by many accounts, a success. For nearly a decade, United Students for Fair Trade (USFT) activists worked to build the reputation of the Fair Trade Certified (FTC) label, but in Fall 2011 they withdrew their support and urged ethical consumers to do the same. This paper is an urgent reflection on USFT's trajectory from guerrilla marketing to boycotting FTC products. While their actions may appear shortsighted and contradictory, their decision to withdraw support from the FTC label has roots in a long struggle for control of Fair Trade. We argue that their actions signal a new stage in consumer action, as activists lose faith in the legitimacy of ethical labels and instead target the agencies that own the ethical brandscape.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s that farmworkers, many of whom come from a culture deeply rooted in food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cope with food insecurity by utilizing their agricultural and nutritional knowledge. Food assistance providers in the USA often treat farmworkers' inability to afford healthy food as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healthy eating, reinforcing racialized assumptions that people of color don't know “good” food. I argue that in contrast to food banks and low‐income nutrition programs, home and community gardens provide spaces for retaining and highlighting agricultural, cultural, and dietary practices and knowledg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inkages between workers' place in the food system as bot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simultaneously exploited for their labor, and creating coping strategies utilizing agrarian and culinary knowledge. I argue that food security and healthy eating, rather than being a matter of consumers making healthy “choices”, is a matter of class‐based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the food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