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5篇
  24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recording and 3D modelling of complex archaeological sites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high capital and logistical costs, because the data acquisition must be performed by specialists using expensive surveying sensors (i.e., terrestrial laser scanners, robotic total stations and/or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low‐cost, user‐friendly photogrammetric tool for generating high‐resolution and scaled 3D models of complex sites.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photogrammetry of an archaeological site indicate that this approach is semi‐automatic, inexpensive and effective, and that it guarantees quality.  相似文献   
42.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socialist egalitarian ideology affected forms of documentation on the kibbutz in Israel, by examining its practices of photography. The study analyzes the work of one photographer, Eliezer Sklarz, and his role and function in the community, focusing on the visual content and style of his work. The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role of the kibbutz archive in promoting his work and in constructing kibbutz identity through its photographic archive, as a mechanism for creating Zionist kibbutz historiography. The study addresses the conflicted approach of kibbutz society towards photography: promoting documentation through the function of the archive on the one hand, while maintaining a dismissive role towards photography as a highbrow, middle-class practice,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43.
王婷  吴必虎 《人文地理》2020,35(6):57-65
选择1949年以来以北京为主要描述对象的118首华语流行歌曲为研究素材,以歌词中的主要词汇构建共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整体网络指标、节点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和社区检测分析.研究发现词汇共现网络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圈层结构,以核心区词汇所呈现的物质空间和社会心理两个维度的意象元素认知为主,半边缘区词汇...  相似文献   
44.
传统书画作品中存在有大量模糊不清的印章,对此类印章尚没有很好的手段进行提取和鉴别。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工作采用一种用高光谱图像系统采集书画中模糊印章的光谱-图像信息,采用最小噪声分离变换(MNF)处理光谱图像数据,提升了模糊印章的可辨识度。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将模糊印章的信息提取出来,有利于印章的鉴别和研究,为书画的文物价值和真伪鉴别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5.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安全长期受到风化及渗水等病害影响。针对奉先寺石造像阿难头部区域及卢舍那大佛南侧渗水区域,利用红外成像设备对该区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时监测,并借助MATLAB语言的图像处理技术对大量红外图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佛像头部裂隙处存在温差引起的循环热应力,该温差主要由灌浆加固区域和岩体本体之间热传导性能差异导致,且晴天上午前后的温差应力变化最显著;归纳了监测期间降雨和渗水发生的时间规律,统计得出了不同区域渗水程度的差异。将红外成像和大数据分析结合应用于石窟预防性保护中,实现了对病害同时进行图像监测和统计评估,为其他石窟寺的监测与数据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系庞大、内容繁杂,数字化三维重建是保存、管理文物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文化传承意义深远。相比于三维激光扫描、结构光技术等在成本和效率方面都有待改进的现有方法,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确保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数据的精度要求和详细程度。如何应用摄影测量技术对文物进行高效三维重建,实现纹理、部件、结构的精细化描述,并综合管理文物以便线上欣赏、未来修复与辅助断代,对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视觉的三维建模方案,分为明清家具分层管理体系构建、高效率数据采集与精细化三维重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文化档案建设三步。首先针对明清家具的文化特点,从类别、纹饰、部件出发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构建独特编码体系;其次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提出了对明清家具进行非接触数据采集的低成本高效率方法,进行高精度三维重建;再次从三维信息中提取家具纹饰、部件、结构特征,以编码为依据建立索引,为三维数字文化档案的建设提供信息基础;最后设计分层索引结构,建设高精度数字文化档案,搭建互联网共享平台进行展示。 以100套明清古家具袖珍模型为实例进行精细化数字建模,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将模型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别,完成了文物要素提取、分类体系搭建、属性信息管理与索引结构设计,构建了历史文化和三维模型融合的数字文化档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视觉的非接触视觉处理算法能够实现高精度三维重建,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够保留模型的细节程度,并且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对文物类别、部件、纹饰的属性管理与索引架构能有效管理文化信息,数字文化档案兼具科技、人文与传统美学,满足文物保护需求。明清家具三维数字文化档案可用于古家具的研究,有利于中国古代家具工艺的传承,而其中对于家具的历史年代的介绍鉴别能够辅助断代。下一步将考虑运用人工智能对家具纹饰和部件进行元素组合,生成个性化定制家具。同时将完善技术方案,应用范围拓展至小型文物,支撑数字博物馆建设。  相似文献   
47.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具有不受工件材质限制、分辨率高等优点,可以在不损坏物体的前提下获取其三维数字化信息,因此在文物数字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在CT扫描与图像重建过程中存在系统几何参数偏差与射线硬化等问题,会导致扫描图像质量下降、文物数字化模型的精度受限。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扫描数据的参数校准以及硬化校正算法,并对两件文物仿制品进行了CT扫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本研究方法处理后,扫描图像质量明显提升,重影和伪影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重建得到的数字化模型能清晰完整地还原文物形貌。该方法可被广泛应用于文物CT数字化工作中,有利于文物的复制、保护、展示以及文化的交流传播,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8.
胡宪洋  白凯  汪丽 《人文地理》2013,28(5):139-146
在形象修复理论基础上,开发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量表,通过对441名入境游客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量表进行了整体验证,并关联分析了其对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开发并实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量表,整体结构良好,量表信度和效度值都处于较好水平;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由6个基本维度构成,其中柔和的形象修复策略对游客行为意图有显著影响;本量表提出策略的实施效果与西方的研究总体趋同但略有差异。文章同时指出,针对入境客源市场,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要遵循跨文化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同时要重点使用渐进式的目的地形象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49.
旅游地品牌化中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口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山  王铮 《人文地理》2006,21(2):5-11
本文从旅游地品牌构建的角度对旅游形象进行探讨,得到以下认识:首先,旅游口号是定位口号和营销口号的统称,它们分别表述旅游形象中的理念形象和营销形象。其次,旅游地(品牌)形象规划可分为\"确定质量方针--定位理念形象--设计营销形象\"三个层次,其中质量方针诉求\"内部市场\"、营销形象针对\"外部市场\"、理念形象则是\"内\"与\"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再次,旅游地品牌是一个属性--利益--价值的阶梯,其中定位口号传播旅游地品牌属性,营销口号传播的则是旅游地品牌利益和价值。  相似文献   
50.
深圳发展会展旅游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群 《人文地理》2004,19(2):52-55
会展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城市国内、国际形象,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论述了深圳发展会展旅游的优越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