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6篇
  2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对隐几正名、形制和源流的考定,可以认为隐几是顾恺之所创维摩诘像的重要标志。南北朝时期,南方维摩诘"隐几"图像传至北方地区,并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图像异变现象。北朝后期,隐几渐趋成为道教老君像的图像标志,并一直延续至唐宋以后。  相似文献   
52.
陈文海 《史学集刊》2006,3(6):34-43,50
对于某一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需要,后人对之描述和诠释往往会呈现出与其原始形象相距甚远的状况,而且这种异化过程又往往是以历史学的名义进行的。在中世纪法国,克洛维的形象便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在图尔主教格雷戈里的笔下,克洛维尚是一个充满蛮性的凡人国王;但到了中世纪中后期,在法国王室的推动下并在御用文人的协助下,克洛维却成为一位尽善尽美的“圣徒”国王。对于这种转变的动因和效果以及中世纪历史学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人们当然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可。从维护历史学基本伦理准则角度出发,对于中世纪历史学的形态扭曲必须持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53.
闫涛蔚  李川 《人文地理》2003,18(5):94-96
城市形象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着一种必然的相辅相成关系,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招牌"和"名片",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通过对威海城市环境和旅游现状的分析研究,探讨"城市形象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关系"这一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54.
辜应康  杨杰 《人文地理》2015,30(1):117-121
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只关注旅游者外显层面的认知过程,即测量旅游者外显评价,而忽略了对旅游者内隐认知的测量。本研究将内隐联结测验引入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领域,同时结合自陈式问卷以香港和韩国为例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外显测量结果与内隐测量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香港和韩国的外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两地内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推进旅游者行为的内隐认知研究,同时丰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测量方法并对旅游目的地营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5.
旅游目的地形象一般被认为是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构成的三维结构,是影响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却很少有经验研究证明该结构及形象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江苏周庄旅游形象为例,用结构方程分析(SEM)方法检验形象结构三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图的关系。研究发现:①认知形象对情感形象有较强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77);②情感形象对总体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26);③认知形象对总体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37);④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14),而认知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图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路径系数=0.11),情感形象对认知形象的影响未得到支持。研究证明了目的地形象三成分结构及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以及情感形象是影响游客行为意图的最主要的形象成分。论文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将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6.
东北工业旅游研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视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从多方面入手,工业旅游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东北地区工业旅游资源丰富,是新中国工业的发源地,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历史上的多个第一,并为全国各地的工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原材料、工业装备和工程技术人员,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对全国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具有发展工业旅游的良好条件。发展工业旅游有利于扩大就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和城市形象;有利于推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还提出了发展工业旅游的若干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7.
本文对青天河峡谷新发现的北魏摩崖观世音的形象、造像背景及其与龙门石窟的关系等进行分析, 并涉及北魏时期的末法思想和刻经活动。此外对于造像题记中提到的“丹道”这一新材料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8.
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体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中存在的基础理论薄弱,概念应用混乱的现实,本文系统梳理了30年来国内外目的地形象相关概念,并得出规律性结论。在文献回顾基础上,独创地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蒲公英模型"和"基于形象构成及生成过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体系",分别用于揭示目的地形象内在结构和归纳对比以往文献中提出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59.
Finland enjoys a positive country image in Japan, where, reportedly, enthusiasm for things Finnish reached the state of a ‘boom’ during the 2000s–2010s. What is this positive visibility based on? To shed light on the foundations of Finland’s visibility in Japan, this article tracks Finland’s national imaging ther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rough an empirical study of Finnish diplomatic archives, the article looks beyond nation branding – the latest mode in the official promotion of states to foreign audiences – and opens a window into the past practices of Finland’s official promotion in the distant East Asian case. In the 1960s, the Press Bureau of Finland’s Foreign Ministry drafted an image policy to support Finland’s neutrality and to broaden the country’s interaction with the West. The policy was implemented through Finland’s embassies, and therefore Finland’s newly defined characteristics also became actively promoted in Tokyo. As a result of this intensification of Finnish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old War, many of the modern aspects of Finland’s later nation branding in Japan were introduced. Of the redefined official autostereotype,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dimensions proved the easiest to promote, whereas its foreign political dimension was met with the most local contradiction.  相似文献   
60.
Thi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rban re-imagineering performed through large-scale urban refurbishment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post-socialist and post-conflict contexts of former Yugoslavi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egislative and planning documents, expert interviews, reports, and media coverage, this study shows how initiativ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ndiloquent urban megaprojects (UMP) in the capital cities of Serbia and Macedonia became extreme examples of national image reconstruction, carried out through autocratic state-led interventions that disregarded public input. The two main insights that the study provides classify these cases as rather particular in the European framework. Firs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have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conceiving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 for national rebranding through urban re-imagineering of its capital cities. Second, this politically orchestrated processes advanced through non-transparent decision-making, in spite of the rising opposition by the civic alliances. In conclusion, autocratic implementation of UMPs in the urban contexts of the Yugoslavian successor states played out much more forcefully, overriding the imperative to satisfy genuine public inte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