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王婷 《攀登》2011,30(4):33-38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创新是党的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革故鼎新的制度形态,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导向,其与非公企业制度间产生的共时性制度互补关系是非公企业党的制度建构的本质特征和嵌入依据,非公企业党建制度互补性的生成受到多层次制度嵌入性的影响,包括宏观体制性嵌入、微观制度嵌入和非正式规范嵌入。  相似文献   
72.
张学天 《攀登》2011,30(5):26-29
党建研究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究党建工作的本质和规律,制定正确的目标任务,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做好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各级党组织重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文章结合西宁市实际,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地方党建研究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73.
稻盛和夫的哲学立足于企业经营,但又不局限于具体的管理方法。他的哲学涉及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国际关系、文明的延续等。《拯救人类的哲学》一书是根据2009年稻盛和夫与哲学家梅原猛对谈的记录汇集成的。该书集中体现了稻盛和夫在21世纪对人类文明、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的最新看法。本文将全面解读这本书,系统地梳理稻盛和夫的文明观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74.
刘长发 《攀登》2011,30(3):53-59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依然是解决动力问题,动力机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生命之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物质推动力;公民社会的发育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本源推动力;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外在推动力;基层民主实践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推动力;迅速普及的互联网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技术推动力;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效推动力。  相似文献   
7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但对它的评价依然存在颇多争议。对三线建设作出分析评价,确非易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特殊性。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即它既是旨在应对战争危险的特殊政治行为,又是谋求改善生产力布局的一般经济行为。由于战争没有绝对确实性,只有相对确实性,因此政府的经济行为并不总是取决于经济学原则,还要考虑社会政治的要求。与此同时,评价三线建设得失时,还要面对其经济分析的特殊因素和难以避免的模糊性。总之,三线建设得失相比,得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国家战略利益所系;失是得的必要代价,从根本上说是外部敌对势力强加给中国人的,也是暂时的,终归会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76.
张同乐 《安徽史学》2011,(4):43-49,85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在国际上更加孤立。在物资贫乏、战争迁延日久、军需储存消耗殆尽、兵源枯竭及劳动力缺乏的情形下,日军对华北的依赖性日益加大。在华北,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人力散布在农村,而农村又掌握在中国抗日革命的势力手里,华北日军只控制着寥若晨星的点和线。华北日伪通过"村政建设"向敌后抗日军民展开农村争夺战。"村政建设"主要源于中国历史上统治者控制乡村的统治术,也仿效了日本和伪满洲国的"街村制",体现了日伪利用中国旧有制度,实行法西斯统治的狡诈性。其目的在于根绝共产党及八路军抗日活动的民众基础。随着日军无条件投降,华北日伪的"村政建设"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77.
This paper review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ince 1979, especially key question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ogether with innovations in content, structure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se new developments reflect the broadening of academic exchange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he initiation of reforms,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far-reaching innovations in the discip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China.  相似文献   
78.
This study uses a corpus-informed lexicological approach to analyse texts published in the Czechoslovak Communist Party daily Rudé právo during the final years of Communist rule in Czechoslovakia. The analysis aims to uncover how far such texts represented a departure from or a reaffirmation of the norms of the pre-Gorbachev era and, in particular, the role that they played in the Party’s attempt to contro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1968 Prague Spring. The investigation also considers ways in which the texts sought to construct a ‘new’ reality in the light of the changes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other Warsaw Pact countries.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authoritative discourse’ model represents an especially useful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ideological langua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munist system. The model both helps to explain the relative acquiescence of most of the population, and also to track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oded’ message of the approved discourse was successful in slowing the demise of the regime.  相似文献   
79.
上海青年“红旗读书运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对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场读书活动以青年为对象,持续时间长达七年之久,从最初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因国民经济困难而受到影响,再到结合毛泽东著作出版掀起高潮,形成了以党委为核心,共青团、工会等团体密切协作的领导机制,同时建立起多层级的指导委员会,通过思想动员、组织动员以及典型引导的动员机制,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红旗读书运动”为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新时代加强青年培养提供了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