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9篇 |
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6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46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今新的人类生存文明观,她起自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反思和认识,也体现了人类对新世纪以及长远未来的展望。区域性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实现区域性可持续发展才使得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农牧业生产大区,同时又是我国重点的经济落后地区。以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等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将就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的由来、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加以分析,对西部大开发中的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92.
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又造成了植被的普遍退化,致使生态失调、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西海固地区的生态建设包括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体制建设及生态工程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当前要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绿色产业、振兴区域经济来促进生态建设战略的实施;通过贯彻和落实以粮代赈政策、创建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基础上的社会协同机制、探索和推广多样化的生态建设模式等措施,来实现生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593.
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高校跨世纪教学改革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构成一级学科地理科学。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在高校跨世纪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充分展现人文地理学的教育功能,构建高校多层次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人文地理学社会针对性,全方位建设地理专业应用人文地理学课程群体;充分体现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区域性,建设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课程系统;全面概括充分完善人文地理学理论,建设各专业通用的理论人文地理学课程;充分发挥人文地理的应用优势,建设各专业实用的应用人文地理学课程。 相似文献
594.
595.
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后工业化阶段文化地理学应转向探讨文化区社会价值水平及其文明建构使命的观点。其理念可以称为文化地理学的价值“阶乘”观。首先,以社会科学的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价值演进关系的立论出发,指出了空间社会价值耦合取向与构建社会空间文明的学科方向;第二,以哲学质性研究的推理出发,首次论述了哲学价值观下的文化地理学质性研究理念使命;第三,从哲学方法论与知识观角度,系统论证了文化地理学对文化空间文明的质性探讨。最后,以讨论的形式,提出文化地理学的哲学质性研究的学理与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596.
面向规划建设的村庄分类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村庄类型多样,规划建设需要分类指导,但全国层面上综合、简便、易推广的村庄分类指标和方法仍有待探索。在目标导向、有机综合、简明可操作及适度弹性原则的指导下,从总体和结构两方面建立包括自然禀赋、区位条件、村庄规模、形态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用地结构的村庄类型基础指标体系;并基于全国7省48个行政村样本数据,采用聚类分析、KW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提取8个简便易行的正交特征指标;据此识别了平原传统农业村、山区传统农林村、养殖专业村、远山特色农业村、城郊非农产业村和平原非农产业村等典型村庄类型,总结了各类型特征及规划建设重点,证实了指标和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我国村庄规划建设的分类指导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597.
基于生态文明的县域环境-经济-社会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研究——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5-2015年齐齐哈尔市县域环境、经济和社会数据,构建包含三大子系统,9项要素,27个指标的县域环境-经济-社会系统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细分判别标准对其生态文明及内部三大子系统的协调性进行评价;采用脆弱性模型对2015年县域环境、经济与社会的脆弱性分级;运用ArcGIS对2015年生态文明指数和内部协调性可视化对比。结果表明:①齐齐哈尔多数县域生态文明质量逐年提升,但远未达良好水平;②县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失调发展年份居多,协调年份极少,社会滞后型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类型;③县域耦合脆弱性问题严峻,部分县域脆弱性出现两极分化;④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三大子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匹配现象严重,协调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598.
本研究从物联网概念和技术介绍开篇,分析了物联网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元素关系分析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同时,针对这种新型技术的特点和限制,探讨了关于在中国古代木建筑保护保存修复方面可即由物联网技术获得的优势及对于现状不足的改善,以及在物联网的技术下文物建筑保护的用户需求、产品形式和获取产品方式的探讨。最后递归出关于物联网技术需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599.
ABSTRACTThe village of Dereuzunyer located in the Rahmanlar Valley of the Küçük Menderes Basin is a settlement that i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a topography shaped by a joint contribution of culture and nature. It has preserved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its traditional rural fabric and gives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rchitectural approach, building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landscape features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of past rural life. While some of the cultural assets in the settlement contain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rural lifestyle of the past have survived to date despite the harsh natural conditions, the remainder have been neglected, become dilapidated, and fallen into ruin over time due to lack of maintenance by the local people because of rumors about the possible dam project and expropriations in progress.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Rahmanlar Dam in 2019, the cultural landscape values of Dereuzunyer will be lost irretrievably. This article aims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creating awareness about avoiding such losses, not only by introducing the non-renewable values of Dereuzunyer, by documentation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t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ts traditional building types, its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its plan and façade features, but also by promoting and interpreting its lost cultural heritage. 相似文献
600.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中华几千年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也存在自诞生之初就无法克服的不足之处,如强调人治、维护宗法、重刑轻民等。但是,传统法治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改进的有益之处,尤其在教民、治吏与息诉这三点上,对当前地方法治政府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包括福建本地的一些法治实例,阐述传统法治文化的特点和不足,以"从严治吏"为重点,对如何更好的建设地方法治政府提出几点个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