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都市生命周期与城郊化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向心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的生命周期。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主要经历了四次城郊化浪潮。本文通过对城郊化发展规律的分析,为我国大都市因势利导进行城郊化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我国城市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天元 《人文地理》2000,15(2):53-55
文章对我国城市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城市化存在三大问题,即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城市用地规模外延式扩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摆脱市场疲软局面,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指出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3.
城乡一体化是伴随着工业社会、城市化时代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中德两国有着不同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在工业化与经济发达区域内,城市化道路及其带来的城乡一体化类型、特征、模式与前景是有一定差异的。本文着重探索中国的长江三角洲与德国的莱茵-鲁尔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从不同的视角、层面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两国不同的地区比较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4.
论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化战略。城市化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基础,并对自然资源基础产生一系列复杂、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阐释了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基本内涵,即资源供需矛盾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资源稀缺与替代是对城市化自然资源基础保障作用的演绎与强化,资源综合优势是城市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提出自然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作用包括三种类型,即资源开发驱动型,资源结构制约型以及资源环境耦合型。并从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等角度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5.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判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测度和评价城市化水平高低时应该对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绝对规模进行综合判断。学界通常用市区非农业人口口径来计算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外来人口考虑不够。对这种偏小的口径进行修正后发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至多略低于同等收入下的国际城市化水平。从城市人口与城市经济的适应程度看,中国的城市劳动生产率与发展状况类似的国家相比有偏低的倾向。因此,与流行的看法相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笔者认为中国城市的存量部分已经"人满为患",未来城市化的着力点应是城市的增量部分,包括现有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城市的设置。应进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创业制度等制度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6.
Capitalism, cit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ymbolic form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striking characteristic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is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terms of growth, employment, revenue, etc.) of sectors whose outputs are imbued with significant cultural or symbolic content. Sectors of these sorts are predominantly, though not exclusively, located in large cities. I describe how these cities function as creative fields generating streams of both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Post-Fordist cities are shown to be especially fertile terrains of commodified cultural production. A number of these cities have become major centres of image-producing industries such as film, music recording, or fashion clothing, and this phenomenon is also often associated with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of their physical landscapes. I argue that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these trends reside, in part, i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producing industries, marked as they frequently are by modularized, network structures of production and a strong proclivity to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centres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economy are caught up in insistent processes of globalization. I suggest that after an initial phase of product standardization and concentrated development in only a few major centres,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apitalism now appears to be entering a new phase marked by increasingly high levels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polycentric production sites. I also submit that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economy of capitalism constitutes a historical shift beyond consumer society as such.  相似文献   
47.
济南都市圈城市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睿  吕斌 《人文地理》2007,22(5):43-49
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都市圈成为我国大城市功能地域组织的重要形式。本文对济南都市圈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济南都市圈中虽然济南具有较高的集聚规模,但却缺乏相应的辐射带动能力,圈内多数县域尤其是黄河以北地区城市化滞后,加之其它中心城市实力不够强大,严重阻碍了济南及其都市圈竞争优势的发挥。由此提出了"强化核心、多元中心、区域联动、县域支撑"的城市化空间布局策略,并以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分别就土地分类管制和分区引导等两方面城市化协调引导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8.
聚集经济与最优城市规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涛  沈正平 《人文地理》2007,22(6):68-72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聚集经济是空间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外部性对经济活动的集中有重要影响,但要解释聚集经济的来源还必须寻求更微观、更基本的经济主体行为上的原因。每个城市都存在着一个最优的规模,这个最有效率的规模是由经济活动空间集中所带来的利益与所引起的成本之间的一个均衡所决定的。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注重城市功能与效率的充分发挥。本文结合规模收益递增和单中心圆形城市模型,分析了通勤成本、城市规模收益递增程度对最优城市规模的影响,讨讨了城市人均收入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推导了两种对立的力量所决定的最优城市规模。文中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城市人均收入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否则,在城市总生产函数中规模收益递增程度足够强的情况下,最优城市规模取决于通勤成本。  相似文献   
49.
郗静  曹明明 《人文地理》2007,22(3):104-106
本文选用城市地域扩展倍数、年平均扩展速度、土地利用效益及其变化幅度等指标,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角度分析了西安市1992-2002年10年间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地域扩展和土地利用效益问题;以非农业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影响因素,预测了城市用地的未来需求量。  相似文献   
50.
长春市环城游憩地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丽君  刘继生 《人文地理》2005,20(6):98-101
本文首先对长春市城市化及环城游憩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城市化与环城游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城市化的发展使居民的出游可能性增加,为环城游憩带提供了客源,并在空间上促进环城游憩地的形成;而环城游憩地则可能通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接纳劳动力而促进城市化,并可能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增长极。当然,二者不合理的发展也会对彼此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使二者良性互动,作者提出要根据城市空间扩展方向进行环城游憩地的规划、要使政府部门在规划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培育重点游憩地使之形成城市化的增长极等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