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13篇
  4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杨洁莹  张京祥  张逸群 《人文地理》2020,35(3):86-92,114
乡村振兴不能回避资本,然而资本下乡会改变乡村内部治理结构,如何善用资本以实现乡村善治成为一个难题。文章以江西省婺源县Y村作为典型案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深度剖析资本介入后村庄治理主体的关系转换和资本运行的内在机制,并揭示资本介入后乡村善治面临的难题。文章认为,市场资本介入乡村重构了空间生产主体,并倾向于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新空间形态。新空间形态进一步形成了新社会关系网络,新社会关系网络在市场资本的助推下稳固,并逐步将村民主体排挤出村庄,导致资本下乡后空间非正义等问题凸显。未来的乡村治理模式应当发挥资本的触媒作用;维持政府公正性角色,保持乡村空间正义;明确村民主体地位,鼓励村民作为村庄营建的主体;强化集体力量,保持村集体对空间的有效控制权。  相似文献   
92.
丁腾飞  高权 《人文地理》2024,39(2):11-20
在全球化时代,移民是体现、调节和塑造地缘政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移民地缘政治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移民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议题,认为:①移民地缘政治强调移民与流动性作为塑造和承载地缘政治力量的主体,重点分析移民相关的实践和地缘政治在不同尺度下的相互作用。②作为对传统民族国家分析尺度的突破,移民地缘政治将超国家实体、城市、家庭、身体等纳入了批判地缘政治的研究议程,是对移民治理、地缘政治实践变化的回应,也受后现代理论思潮的启发。③难民、边境工作、劳工、离散族裔是目前讨论较多的四个研究议题,它们从不同维度丰富了移民如何作为地缘政治的过程、中介和主体的理解。本文认为国内地理学应该更加关注移民多尺度、多主体的社会文化实践与地缘政治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新城市贫困空间固化及其治理研究,对破解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促进城市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西安市街道尺度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贫困综合指数和构建空间固贫指数,在GIS技术支持下,对西安新城市贫困空间时空演化和固化趋势进行研究,并以空间正义为视角,提出西安新城市贫困空间固化治理方案。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西安新城市贫困程度不断减轻,贫困空间分布异质性明显,贫困空间演化整体上由放射状嵌套分布向圈层分布转变;②西安新城市贫困空间固化正在形成,空间固贫指数较高街道集中在内城衰退区,城市边缘失地农民聚居区、流动人口聚居区和遗址保护区;③西安新城市贫困空间固化治理要以空间正义思想为指引,在弘扬价值正义、制度正义和政策正义基础上,构建空间正义“起点-过程-结果”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确保城市空间生产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94.
在西方,福柯提出的生命政治内涵得到不断发展,近年来对人文地理特别是政治地理的研究起重要推动作用。生命政治为政治地理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探讨地理实践中以生命为对象的权力的运行机制,能够更好的解释在地理实践中权力与人的互动关系。本文首先概述了生命政治一词的来源及涵义,并梳理出由真理的权力、治理技术与主体化构成的权力运行框架;进而从生命与权力的不同关系出发,归纳出生命政治的三个分析视角:对生命的照料、对人口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对赤裸生命的排除;并基于此提出了生命政治在人文地理学中的三个应用主题,分别是人口安全与可计算空间、人口规训与生产空间以及人口排斥与例外空间;最后,从全球和跨国、全国和次国家三个尺度,分别提出生命政治理论在我国政治地理领域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95.
    
We engage with debates on shifting geographies of sovereignty in the digital age by provid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ituated sovereignty”. Our contribution draws on a review of the scholarly literature and current sovereignty practices. We aim to move beyond state-centred and territorial understandings of sovereignty. A common discussion is the necessity of reconfiguring notions of sovereignty. However, hardly any studies have discussed the sociospatial configurations of practising sovereignty in the digital present. We conceptualise practices of sovereignty along intersecting strands of scholarly literature that have scarcely been related, drawing from political geograph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and critical digitalisation studies.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we identify three fields framing current practices of sovereignty—(i) state and territory, (ii) civic engagement, and (iii) digitalisation—based on which we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situated sovereignty. Our framework addresses the situated role of sovereignty practices from a spatial point of view. We propose pragmatism, legitimacy, and governance as three analytical theme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current and future shifting geographies of sovereignty and enhancing sovereignty studies.  相似文献   
96.
We examine two related questions that are key for understanding collaborative outcomes in complex governance systems. The firs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collaboration among policy actors depends upon their joint participation in policy forums. The second is how the scales at which these forums operate conditionally affect the likelihood of collaboration. We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using data from a recent survey on actors’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their participation i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olicy forums in the Lake Victoria region in East Africa.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s show that actors are more likely to collaborate if they jointly participate in policy forums. However, this effect weakens at progressively higher spatial levels at which forums operate. Similarly, collaboration is less likely among actors jointly participating in forums that sponsor decision making at the higher collective choice level rather than lower operational choice level. While policy forums may catalyze collabora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ir capacity to do so may be subject to scale‐dependent transaction costs of political contracting.  相似文献   
97.
近年来,国家提出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其中,都市区治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合理模式的研究成为城市管理领域的焦点。本文基于都市区治理理论,分析了中国都市区治理模式由强制性区划调整向城市协商合作的演变过程,认为同城化将成为未来区域治理的主要模式,是现代化治理模式的体现。进而提出以建立共识、渠道和激励为基础的同城化治理框架。在此基础上,以广佛同城化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广佛行政管理体制差异的分析,认为管理层级架构的差异是影响广佛多层级治理效果的关键,发现建立\"共识\"是城市之间协调的核心,\"渠道构建\"和\"激励机制\"是同城化规划开展与实施的保障,以期为今后同城化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8.
基于乡村\"公\"、\"共\"、\"私\"三分领域的治理理论,以G省F贫困村为例,运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结合F村实证特征和问题分析,探讨政府(驻村工作队)与社会(乡村精英)互助作用下的乡村治理特征。研究指出,驻村工作队代表政府权威,领导并协助村两委工作;新乡贤利用自身社会资本,与驻村工作队在项目确定、资金使用、村庄发展等方面协商互助,降低治理成本;村两委则以维持乡村生产、生活秩序为主,并领导/协助新乡贤参与村中事务。总体而言,驻村工作队嵌入乡村,代表上层政府的外部政府权威,乡村精英代表乡村内生权威,二者作为\"中间者\"在乡村层面协作互助,实现\"上、中、下相结合\"的较为均衡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99.
本文通过考察中央和平解放西藏决策的实施,探讨了中央通过把握国际关系的发展大势、了解西藏地方社会政治的本质,以及藏民族的风俗文化特征来确定处理西藏事务基本原则的过程及内容,分析了治藏政策和措施的丰富内涵,以及治藏政策理论渊源和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