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3篇
  28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外滑雪旅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杰  韩丁 《人文地理》2001,16(3):26-30
本文就滑雪旅游历史进程、自然地理条件、滑雪地与滑雪场建设、客源市场状况等方面进行中外对比,旨在促进我国滑雪旅游业稳步、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22.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晓瑞 《人文地理》2008,23(1):69-74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发展过程具有一种长周期内的重复态势。地理环境是空间结构存在的大尺度控制和自然基础。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包括秦以前结构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秦以后结构的融合、扩散和模式化,反映中国古代地理政治化和政治地理化的两个阶段。结构模式的静态分析,初步揭示了结构的一些重要功能特性,主要有强大的整体功能,独特的边缘效应和通过圈层同构,结构复制所展现出来的稳定性的复杂表现。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的分析,是大尺度的整体轮廓研究,随着空间结构研究尺度的细化,可进一步对中国古代政治过程的诸多特性做出结构主义的揭示,从而推动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23.
广东五邑地区以潭江流域为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该地的政区边界却打破了自然山川的界限。从明代到清初顺治年间,为了应对以民变为首的地方政治危机,朝廷先后在潭江流域设置了恩平、新宁、开平三县。这些县级政区的边界大致与潭江流域的地理分界线重合,地理单元的独立性开始作用于政区划界中。清代雍乾年间,形成了新会、鹤山、新宁、开平、恩平五县分治潭江流域的格局。同时,随着新会县核心政区地位的巩固,流域内各县整合为一个统县政区的倾向开始加强,为后世潭江流域的政区整合奠定基础。明清时期潭江流域的政区变迁体现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政治局势在政区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24.
鲁峰 《人文地理》1999,14(3):75-79
本文用地理学的方法,细致分析和探究了《诗经》中蕴藏的农业地理知识,其中包括农业自然资源条件、自然灾害、土地利用、重农思想、物候与农事活动。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发达的畜牧业等。古为今用,作者通过对《诗经》中农业地理知识的深刻挖掘,得出了三个有益的启示。可为今日农业生产和农业地理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5.
试论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成金 《人文地理》2006,21(6):22-26
基于阐述现代物流的发展背景,本文介绍了国际地理学对现代物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主要研究论点;同时探讨了我国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物流地理学的提出和理论体系;然后探讨了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切入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6.
岭南文化区域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整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活跃的区域文化之一。岭南文化区域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本世纪末的改革开放20年来,岭南地区成了一块经济发展的热土,使岭南文化一跃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势能文化之一。岭南文化在其孕育、成长、定型和演变过程当中受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构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整合与演变模式。本文从区域系统分析的角度对岭南文化进行初步研究,得出结论:(1)岭南文化是山水型的实用文化;(2)岭南文化是开放性和兼容性极强的区域文化;(3)重实践,讲创新,少说多干是岭南文化的精髓;(4)岭南文化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南国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27.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waves of immigration of the northern Han Chinese to the Lingnan region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lex and unique cul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ur ancient ethnic groups, the Zhuang, Cantonese, Hoklo and Hakka, have resided in this area for centur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culture, toponyms often survive changes in history and can reveal the tempo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st and present in landforms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 populations. In this study, two goals were sought: (1) the adoption of spatial smoothing and interpolation methods to reveal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Zhuang, Cantonese, Hoklo and Hakka toponyms based on comparisons among the proportions of those who speak various languages and (2)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mong toponymic layers under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influences of geographic factors using an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and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相似文献   
28.
    
Northeastern China is one of the centers of earl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edentary life, as well as of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and distinct cultural attributes. While the outlines of this trajectory are clear, its important details are still elusive. Like all other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there is little data on the all-important transition from nomad hunter-gatherers to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 The Fuxin Regional Survey was designed as the first step in accumulating new data and addressing the geographic and ecological contexts of these socioeconomic processes. Among the most remarkable results of this survey is the identification of early ceramics, which possibly predate the transition to agriculture. The systematic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stone tools was done in a way never before done in this region. Analysis of our findings, using GIS and other methods, sheds new light on the local trajectory of human adaptation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29.
晚清是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地理发生巨大变动的转折时期。随着边疆危机日趋深重,晚清时人逐步意识到慎重命名地理名称的重要性。川藏交界区域地理名称的生成、运用,经历了"炉边"、"川疆"、"川边"等名称混用,以"川边"为过渡性名称,到弃用"川边"、强调"西康"名称的过程。地理名称的变更与晚清川藏边务密切相关,特别是对"边"、"藏"界域之争的有力回应。探讨边疆地理名称多歧性、竞争性,则是本文将历史地理学研究与概念史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30.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开展了全面的农具改良工作.政府通过建立农具管理和服务机构,兴办工厂,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大量增补旧农具,积极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农具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改进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产量,同时奠定了农机产业的基础,为后期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做了铺垫.由于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和农具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充分,农具设计和制造水平低,新式农具质量较低,价格偏高,技术传授和维修服务差,经营管理相对落后,新式农具推广使用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农具工作政策和措施的失误,不仅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也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