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6篇 |
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4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Joan Barceló 《Nations & Nationalism》2014,20(4):701-720
Do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ext and individual‐level features affect political attitudes? By using the case of Catalonia, a receiver reg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immigration since the fifties, this paper intersects a classic acculturation model and a newly reemerging literature in political science on contextual determinants of political behaviour to analyze how context affects subjective national identity. Results reveal that environment matters. The Percentage of Spain‐born population in the municipality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o account for variance in the subjective national identity,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age, sex, origin, language and left–right orientation and other contextual factors. This conclusion suggests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not underestimate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environment on feelings of belonging in contexts of rival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362.
文化与传统对接而文明与未来对接的逻辑范式,似乎决定了每个民族都周期性呈现出文明进展便是对传统文化的迫害。但这种认定忽视了一个应有的前提,即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在文明进程中,文化与文明的合力往往会创造出更先进的文明。仅就日本情况而言,在幕末维新期,文明冲突所带来的震撼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亦即那一时段的文明进程带有被动性特点。因此被动地思考如何调整外部的"东亚"空间、再思考怎样整合内部松散的"幕藩体制",是时代赋予思想家们的任务。作为承担固守本土任务的海军,在体味西洋文明的过程中,开始了近代化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363.
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社区参与被视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但由于社区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体制、政策、居民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社区参与的程度和效果。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社区一体化思想理念的形成、内涵、思想构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阐述,旨在为我国社区参与的有效实施和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64.
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会极化和社会排斥是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移民的跨群体社会融合已成为中国城市研究关注的新议题。城市规划和地理学者长期重视公共空间的社会融合效应,强调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改善群体间的包容态度、促进群体间融合。然而,持续增强的移动性使得本就存在争议的公共空间跨群体融合效应更加复杂。本文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出发,从时间、空间、行为三个维度,构建围绕公共空间的移民—本地居民跨群体融合效应综合分析框架。此框架整合空间、行为和时间三个维度,考虑个体活动与移动的连续性,构建多重空间情境下的活动—移动链,揭示公共空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跨群体融合效应。在移动性增强的背景下,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研究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地交互的社会融合效应,为包容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5.
本文对基于时空行为大数据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梳理了主要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已有研究利用手机数据、社交媒体数据、交通运行数据三类时空行为大数据,在多个方面推动了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包括揭示了社会空间分异的多尺度动态性、实现了时空共存下个体社会环境暴露的精细化测量、丰富了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社会网络与主观认知视角;但这些研究大多止步于现象层面的关联性分析,缺少对社会空间分异深层次机制以及理论、政策外延的剖析。未来研究需充分挖掘时空行为大数据解读社会空间的潜力,通过深入理解社会空间分异的时间性、再思社会空间分异与社会融合的关系,拓展研究的理论与政策外延。 相似文献
366.
夜间旅游是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如何深度融入夜间旅游”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游客感知的微观视角,以典型夜间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的方法进行案例研究,深入剖析文化融入夜间旅游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①文化融入夜间旅游的过程是通过场景营造、主客互动、具身体验等方面构成的,但这一过程受“文化属性”的约束,最终生成记忆联结和文化内化。②“人”“忆”“场”是推动文化深度融入夜间旅游的核心三要素。③“脱嵌”“嵌入”“融入”是文化融入夜间旅游的三种状态,并建构出三状态模型,而主客互动质量是进一步检验其融入程度的“标尺”,且影响着游客的具身体验效果。④文化融入夜间旅游的联结点是“忆”,最终目标是文化内化,本质是实现“情感共鸣”,有益于拓展游客旅游的深度与广度,让游客在“热闹”之后有所得。 相似文献
367.
社区内的日常活动空间共享有利于创造居民面对面的社会接触,进而增进理解、提升社区信任和社区融合。基于行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提出“物质空间—活动空间共享—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路径,揭示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共享的研究意义;从结构、层级、尺度和载体四个角度构建居民社区活动空间共享的公共接触潜力分析框架;从社区和个体两个层级构建公共接触潜力测度方法,基于共同活动的联系衡量社区居民空间共享的广泛程度和频繁程度。在理论框架与指标测度的基础上,使用上海市郊区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活动空间共享的社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研究指出,提升居民空间共享对建设充满人气的活力社区具有意义,能够为郊区社区生活圈建设和社区治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68.
369.
370.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乡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1世纪,知识、技术的竞相发展,使社会范式发生转变,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社会中,封闭、地区性社会向开放、全球性社会递进,城乡间公平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城市与乡村加速发展,城乡关系由传统的对立、两极化向新的协调、一体化发展,市场型城乡关系形成。本文在分析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指出经济关系是城乡关系的主体,城乡社会关系趋于复杂化,城乡生态环境日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城乡政治关系民主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