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周全明 《民俗研究》2022,(1):119-130
民间小戏是中国戏曲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小戏研究长期滞后于传统大戏研究。在以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民间文艺学领域,神话、故事、史诗研究巍巍壮观,民间小戏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民间小戏研究自民国以来经历了从文本层面的小戏转变为语境层面的小戏和生活实践层面的小戏的认知过程,形成了文本作品研究范式、文化语境研究范式和艺人实践研究范式。民间小戏研究范式的转换与演进受到社会文化思潮、学科建设发展、代表性学术论著和研究方法应用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间小戏振兴及民间小戏研究提供了机遇,在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中,民间小戏的艺人实践研究范式仍然是民间小戏研究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32.
海门通东地区的民间美术具有质朴、敦厚的特色,富有乡土情味。通东的民间绘画、雕刻、建筑装饰、刻纸、彩灯、竹编等民间美术融汇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33.
在徽州民间的日用类书中,人们根据需要,将随时所见的应酬文字抄录下来,汇录成册,这些杂抄往往就被称作"碎锦"或"杂锦".本文以<新旧碎锦杂录>抄本两种为中心,通过整理、分析,对抄本所见晚清徽州民间的社会生活作了初步的勾勒.  相似文献   
34.
上海市民休闲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问卷与访谈的调研方式,对上海市民日常休闲行为进行调查。比较了市民在工作日与双休日中休闲活动的分布情况,对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上海市民的休闲偏好、休闲时间、休闲花费和休闲态度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列举出6种阻碍上海市民休闲的因素,从而揭示出上海市民休闲活动的现状。  相似文献   
35.
诗、乐同源,合而不同;诗与乐府,并存不悖。汉乐府曲辞分为二途,一者采诗被乐,率多闾巷风谣;一者文人之辞,其中郊庙之辞,大半《诗》颂四言,故称诗而已矣。而文人五言虽杂乐府之中,然与民谣殊类,又异郊庙之辞,后世遂称古诗,姑且以为分别;魏晋以下文士所拟,大率其辞之流,于是概称古诗,且与乐府对举,以专后者之名,竟以汉世为宗。究之古诗、乐府,初则其义相即,并无截然分界,唯以后人所见,方有判然之别,而其对举互异,要归民间采诗与文人所作,二者分途,卒成两体。  相似文献   
36.
对日本儿童文学的名作《买手套》,一些日本学者作了过度的、偏差的阐释。本文针对这些观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遵循民间童话风格作品的艺术规律和批评原则,并联系作家的生平和整体作品,调查、比较《买手套》的初稿和誊写稿的手稿,进行了新的独到的诠释,意在深化对新美南吉这位日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7.
任雅萱 《民俗研究》2020,(1):37-48,157
姜太公的传说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役神"类传说,另一种是风物传说,两种类型来自不同传统。明清时期姜太公传说发生了重要变化,"役神"传说伴随明初礼仪改革经过从"礼"到"俗"的转变,逐渐发展为"封神"传说。然而,对明代姜太公传说的历史地理统计却显示,风物传说中几乎没有"役神"情节。在普通百姓尤其是渔民的想象中,姜太公"渔夫"形象突出。免课一说依托姜太公的图像,在明代江南渔户中流传。清代,两种传说类型融合,并形成了新的传说结构和"家神"信仰。围绕文字、图像和家宅讲述的风物传说成为新的民间"正统"。  相似文献   
38.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faced a grave national crisis resulting from intense foreign pressure and a rigid political system that was incapable of adapting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modern world. China’s decline did, however, lead to a wave of nationalism that swept across Chinese society. Set against this backdrop, a new generation of patriotically minded intellectuals, one with relatively broad exposure to Western thinking and academic methods, turned its focus to enlightening the oppressed masses as a means of bringing about national salvation. These intellectuals pursued this forward-looking aim by looking to the past for inspiration. More specifically, they looked to folk culture as a means of connecting with the common people and weaving together a new discourse that promoted national unity.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a group of professors at Peking University, including Zhou Zuoren, Liu Fu, and Gu Jiegang, began to search for vernacular works in folk cultu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folklore studies at Peking University expanding from folksongs to folk customs and other forms of folk literature. It focuses on early folklorists’ activities, folklore organizations, and primary publications. Under the university’s influence, folklore studies appeared in various newspapers and other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in rapid succession.  相似文献   
39.
中国区域性旅游障碍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无障碍旅游区是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纵深发展的必然成果,其关键在于消除区域性的"旅游障碍"。然而当前国内对区域旅游障碍的研究却较少有。从研究分析来看,行之不畅不爽、信息不对称、服务疲软、管理的地方化倾向是区域性旅游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以为,区域性旅游障碍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地方政府行为质量、市场诚信发育程度、信息交流技术平台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消除区域性旅游障碍,必须切实提高地方政府组织区域旅游经济的行政作为质量,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推进诚信建设,提高旅游企业素质和服务质量,完善区域间旅游交通的便捷性与信息交流的技术平台,促进中国区域旅游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0.
旅游民俗文化空间的筛选与旅游价值分析——以陕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瑞  陈锋仪 《人文地理》2009,24(5):122-125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体验旅游,已经成为新的旅游消费时尚。作为民俗旅游的基础,民俗文化密集地区个性化空间的筛选就成为指导这种旅游方式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在旅游民俗文化空间选择的原则、标准、价值等方面,学术界尚未进行深入研究,这造成我国许多民俗旅游资源发达地区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指导,出现了盲目性开发的严重问题。本文在依托相关文化空间理论和2005年以来对陕西民俗旅游资源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民俗文化空间筛选的原则与标准,并据此对陕西旅游民俗文化空间进行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