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古代小说中具有大量关于棋戏的描写,其不仅具备娱乐的实用价值,而且被赋予独到的文学艺术功能,成为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概而言之,不仅能够借以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并能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还能展现社会风尚,创造典型环境,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批判意识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2.
《中兴金鉴录》是刘宗周晚年编纂的一部历史作,其最初的动机是向弘光帝提供龟鉴。随着中兴理想的破灭,宗周将先前欲上未果的《敬陈中兴第一义疏》改造、扩编成是书,流露出的史学意识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历史事件要以其“历史性”为依据;2.认识历史事件的方法是对其“历史性”进行“具体的解悟”;3.评价历史坚持“道德判断”和“历史判断”相结合的原则;4.历史发展最终由“诚意”决定。  相似文献   
103.
以真理性的历史观念指导我们的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且,由于长期以来教条主义统治了我们的历史研究,因此,一个真实而且正确的历史观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不仅可以质疑而且可以批评.但是,这种质疑和批评必须是建立在理解乃至超越的基础之上的,否则,所有相关的讨论也就可能只是在前马克思的水平之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4.
论战后日本的国家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战前由<大日本帝国宪法>所标榜的神格天皇国体意识,随着日本的战败而支离破碎.战后初期在美国占领军的指导下,日本开始了新型国家意识的构建过程.战后日本的国家意识体现出阶段性特点,即50年代表现为美国占领下的民主主义;60~70年代在战后教育的催促下,国家民族主义再兴;80年代国家整体右倾化.战后日本国家意识的主要特征由象征天皇制所具有的机能决定.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流变中,为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本文以尤凤伟的中篇小说《生存》和它的改编剧本,以及姜文据此再度创作和拍摄的电影《鬼子来了》为考察对象,回避其从小说、剧本到电影的流变过程中在文艺样式与拍摄技巧上的特色,而着重从创作主体建立在国族想象上的启蒙立场与文本中阶级意识的隐现上,探讨当前抗战文艺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06.
姜守明 《史学月刊》2002,2(6):96-104
在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即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殖民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盲目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殖民思想与民族国家思想合流,是英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反映,对英国海外殖民扩张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们共同推动着海上活动的蓬勃发展。托马斯·莫尔从人文主义道德观出发,提出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最初设想。理查德·哈克卢伊特是英国早期最重要的发现史学家,他为英国的北美殖民活动进行辩护。在海外殖民扩张问题上,弗朗西斯·培根竭力赞成英国拓展海外殖民地,建立新英格兰帝国。  相似文献   
107.
中共暴动中的宗族组织(1927~192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琨 《史学月刊》2005,(8):48-53
在中共于1927~1929年发动的暴动过程中,阶级意识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深入到乡村社会,相反地,它在乡村中的传播却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当时有限的社会资源总量决定着农民很难摆脱家族文化的束缚。在中共暴动中,宗族组织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柄双刃剑,可以同中共暴动实现有限度的结合,有时也会给中共暴动设置人为的壁垒。  相似文献   
108.
白静 《攀登》2005,24(6):136-138
王阳明没有否定外部自在世界的存在,他在有关本体论的思想中,是承认外部物质世界自在存在的,他的“心外无物”不是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判断,而是在强调对象化世界存在的同时,肯定了自在的物质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9.
全球关联与全球伦理的可能性探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学术界许多人倡导的普世同质性的全球伦理观提出质疑与批判,通过对“全球伦理”一词的语义学和经济全球化的研究,探讨了全球伦理发展的可能趋向─—全球意识伦理,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其特征、理论的可能性与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0.
In 1935, as Europe witnessed the rise of fascism, Paul Valéry tried to identify the origins of the crisis in a lecture titled “Le bilan de l'intelligence.” Things were better, he claimed, when people were able to understand their present moment as the result of past events—that is, when “continuity reigned in the minds.” In this article, I discuss why that sense of continuity with the past is, in fact, indispensable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alike; using instances from great works of fiction, ranging from Don Quixote to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nd Abdulrazak Gurnah, I suggest that fiction—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past—might be uniquely adept at restoring continuity when it is brok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