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ritique of Will Kymlicka's theory of multiculturalism. It examines Kymlicka's theore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mononational and multinational states and his empirical examples that support this theory: Germany as an example of a mononational state and Switzerland as an example of a multinational state. By means of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nstitutions, it demonstrates that Danes and Sorbs should be characterised as national minorities in Germany, whereas the French‐ and Italian‐speaking communities of Switzerland do not constitute nation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ono‐ and multinational states proposed by Kymlicka does not hold for Germany and Switzerland, and hence must be approached anew, theoretically as well as empirically.  相似文献   
92.
ABSTRACT. Unrecognised states are among the least likely candidates for democratisation: they tend to be driven by ethno‐nationalism, many are marked by the legacy of war and most are facing international isolation. Nevertheless, the claim to democracy has become a central part of their legitimising narrativ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is apparent paradox and finds that neither ethno‐nationalism nor non‐recognition represents insurmountable barriers to democratisation. However, what we tend to find in these entities is a form of stagnated ‘ethnic democratisation’. These findings throw new li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 the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lack of) sovereignty; and they are used to evaluate Sammy Smooha's concept of ‘ethnic democracy’.  相似文献   
93.
This article presents data and analysis, summarizing the materials of the general censuses, mainly of 1989 and 2002.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dynamics of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and linguistic processes among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Western Siberia. The siz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38 ethnic groups belonging to the multina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former USSR (with a size of not less than one thousand people) are presented for every region of Western Siberia (from the Yamal-Nenets Autonomous District to the Altai Republic). Different patterns of distribution, clusters of territories with similar ethnic composition, shares of indigenous, migrant non-Russian, and ethnic Russian population in each region are reported.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most remote territories of the Far North (Yamal) and the mountainous region of the Altai show the greatest specifi city.  相似文献   
94.
伊斯兰党是马来西亚主要反对党之一,1990年以来,该党在华人只占4.43%的吉兰丹州长期执政,进行伊斯兰教国实践,其伊斯兰化政策引起朝野争议。论文介绍了伊斯兰党在吉兰丹的伊斯兰化政策,分析了基于伊斯兰党的种族理念,吉兰丹政府的华人政策和吉兰丹华人对伊斯兰党及其州政府的态度,说明坚决支持和坚决反对伊斯兰党的华人是少数,中间派是多数。伊斯兰党在吉兰丹州的执政证明,他们公正、廉洁,能够善待华人,使外州华人不再像过去那样抗拒伊斯兰党。吉兰丹模式对马来西亚其他地方马来人和华人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95.
从不同的宗教信仰对马华两族的融合与通婚的阻碍、自成体系的语言与媒体对彼此沟通的影响、族群政治动员在强化族群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等文化特征和族群政治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马华两族关系的原因。结论是:马华两族宗教信仰和语言教育的区分、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态势,是影响马华两族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选择华商与韩商大会作为个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华商网络与韩商网络的运营机制及其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韩商大会与华商大会是两个最具规模的离线网络协力系统,在强化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乃至在构筑民族共同体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个大会在会议周期、运营体系和世界性影响力方面又具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97.
海外华人网络与FDI流入中国大陆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以13个国家在2002-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建立了以经济规模、人均GDP、地理距离和海外华人网络为主要变量的分析模型,对海外华人网络与FDI流入中国大陆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外华人网络与国际对华直接投资流量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其在中国大陆吸引、利用FDI的过程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正式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海外华人网络对FDI流入中国大陆的作用强度将有所弱化。  相似文献   
98.
多元族群视野下的华人特性——美国亚裔六大族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各族群的普查、统计及抽样等数据与研究成果,对亚裔各族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华裔、印度裔、菲律宾裔、日裔、韩裔和越南裔,在人口构成与地理分布、人口素质与职业构成、个人与家庭收入、企业数量及收益、自营职业状况等方面各有千秋。华裔呈现两极状态:高层次方面,华裔受教育水平、高级职业比例、企业平均收益等指标,都紧随印度裔之后居第二位;在硅谷和美国新经济中,华裔与印度裔相媲美;低层次方面,华裔贫困率高以及高中以下学历者多,都仅次于越南裔;偷渡移民在亚裔中最为突出。此外,华裔族群经济规模较大,自成一体,具有自我生成、自我扩张的能力,能够消化相当数量的移民。亚裔在美国的差异性与他们在亚洲本土的文化差异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甚至大相径庭。这些差异是移民及其后裔在迁徙过程和异国谋生过程中适应环境所做出的不同的理性选择。中华文化与海外华人的独特性等既有观点,经不起客观数据比较的验证。  相似文献   
99.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当前华侨华人学科建设与学术定位中的一些认识问题、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主要观点为:学术研究与政策宣传是相辅相成的。相对独立和自由的学术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础工作和必要前提;华人研究不应该以中国社会为中心,而应该以海外华人社会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华侨华人研究应该摆脱功利主义的考量和民族情绪的影响,坚持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华侨华人研究应该有宽松的氛围、宽阔的视野和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0.
在中国史学史上,北朝的民族史撰述有了进一步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以邓渊、崔浩史学活动为代表的民族史撰述奠基阶段;第二,以李彪、崔鸿、郦道元为代表的民族史撰述走向繁荣阶段;第三,以魏收为代表的民族史撰述趋于成熟阶段。它们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而且自觉、有力地推动了构建新的历史文化认同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