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0篇 |
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3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廖小健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4):19-26
从不同的宗教信仰对马华两族的融合与通婚的阻碍、自成体系的语言与媒体对彼此沟通的影响、族群政治动员在强化族群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等文化特征和族群政治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马华两族关系的原因。结论是:马华两族宗教信仰和语言教育的区分、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态势,是影响马华两族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2.
杨启光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2):1-13
本文在客观描述瓦希德政府处理华人问题的现状以及当今印尼华人及其社会的政治、文化境况的基础上,论析了瓦希德政府尚未能提出一套人道的、平等的华人政策以及印尼华人及其社会之政治、文化境况尚未彻底改善的原因;揭示了在后苏哈托时代里一套人道的、平等的华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印及华人政治、文化境况的彻底改善,还将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讨论了印尼华人在这一进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对印尼外交政策中对华人问题的考虑(1965-1997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兆呈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2):14-21
1965年至1997年是苏哈托真正控制印尼的32年,其间中国与印尼外交关系起起落落.双边关系的冷热都折射出各自内部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中国对印尼外交政策来说,对印尼华人问题的考虑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改革开放前的冒进与偏激(1965-1979年);推动复交前的平和与务实(1980-1990年)以及复交后的淡化与消退(1990-1997年).对印尼华人问题的考虑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经过阶段性的改变和调整,直至脱钩,既是为赢得印尼的信任,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4.
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各族群的普查、统计及抽样等数据与研究成果,对亚裔各族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华裔、印度裔、菲律宾裔、日裔、韩裔和越南裔,在人口构成与地理分布、人口素质与职业构成、个人与家庭收入、企业数量及收益、自营职业状况等方面各有千秋。华裔呈现两极状态:高层次方面,华裔受教育水平、高级职业比例、企业平均收益等指标,都紧随印度裔之后居第二位;在硅谷和美国新经济中,华裔与印度裔相媲美;低层次方面,华裔贫困率高以及高中以下学历者多,都仅次于越南裔;偷渡移民在亚裔中最为突出。此外,华裔族群经济规模较大,自成一体,具有自我生成、自我扩张的能力,能够消化相当数量的移民。亚裔在美国的差异性与他们在亚洲本土的文化差异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甚至大相径庭。这些差异是移民及其后裔在迁徙过程和异国谋生过程中适应环境所做出的不同的理性选择。中华文化与海外华人的独特性等既有观点,经不起客观数据比较的验证。 相似文献
105.
梁茂春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25(1):32-43
根据散落于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中有关越南华裔的资料,对1975年以后华裔逃离越南并定居美国的历史过程、生活适应、地位获得和族群认同等方面的大致状况作一个梳理,旨在加强越南华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两次移民潮中,抵达美国的越南华裔难民约30-50万人,寻找亲人、取得族裔社区的支持和族裔聚居区的形成成为应对政府分散安置政策的方案;文化适应与经济成就落后于越南裔,但近20多年来取得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成就;其族群认同建构于以共同的原居住地、居住国为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结论是,越南华裔还没有完全融入其他美国华裔之中,而是形成了一个既认同于美国华裔、又与越南裔有一定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华人“次族群”。 相似文献
106.
在以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本文分析了受访家庭于1995—2005年间在经济和认同方面的演变情况。结果显示,华人族群规模正在逐渐缩小;族群间通婚的数量增加;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和柬埔寨的华人在经济活动中十分活跃;华族聚居区的总体情况与国家经济改善的大趋势一致,但财富增长的分布不平均;华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提高社会地位的努力。由此得出结论,华人社区在越南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族在经济和认同方面的集中化进程正在加速。 相似文献
107.
梁英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2):1-6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当前华侨华人学科建设与学术定位中的一些认识问题、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主要观点为:学术研究与政策宣传是相辅相成的。相对独立和自由的学术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础工作和必要前提;华人研究不应该以中国社会为中心,而应该以海外华人社会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华侨华人研究应该摆脱功利主义的考量和民族情绪的影响,坚持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华侨华人研究应该有宽松的氛围、宽阔的视野和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8.
109.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2013,9(2):228-238
ABSTRACTChina’s 55 non-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s were at least in part politically and institutionally ‘invented’ by China’s ethnic classification project, and also through the effects of the system of continuous population censu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population change of the non-Han ethnic minorities (NHEMs)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The number of NHEMs as a whole tripled from 1953 to 2010. However, growth has differed among individual groups and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 population of some groups has fluctuated while that of others has grown steadily, regardless of the size of the groups. As a whole, since 2000 the growth rate of NHEMs has been lower than that of the Han Chinese, and the population of 13 NHEM groups has begun to decline. A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belonging to ethnic minorities have switched their ethnic identities to Han. This has especially been the case for NHEM youth. The change in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dynamic interactions among demographic factors, ethnic identification as well a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policy changes. 相似文献
110.
Daniel Bochsler 《Nations & Nationalism》2013,19(1):21-4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electoral outcomes produced by the two‐round majority system in ethnically divided societies. Earlier studies, focused mainly on the Southern American states, have revealed that in ethnically mixed environments, competitors with radical positions on ethnic issues perform particularly well. This paper extends this idea to municipal elections in Serbia, showing how radical majority nationalist parties exhibit particularly strong performances in ethnically mixed municipalities. While this effect is also apparent under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we argue that it is much stronger when a two‐round majority vote system is employ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