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以“信息”作为创新资源予以整合,诠释了现代酒店的信息管理(E)模式在网络时代的全新运作及其对传统酒店经营管理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考。  相似文献   
42.
京瓷企业发展与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稳定增长,泡沫经济形成与破灭,不仅对京瓷,而且对整个日本企业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样的宏观经济大环境,对各个企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在这正反两方面的双重影响下,有的企业发展壮大,有的企业衰微败落,京瓷属于前者,其成功在于始终不渝坚持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应不同时期经济环境,以光明正大的经营苦炼内功,构筑了京瓷企业健康,坚实的体制。  相似文献   
43.
Although the close association of word and image in medieval cartography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after the rediscovery of Ptolemy's Geography and throughout the Renaissance has been overlooked, despite Abraham Ortelius's choice of the term ‘Reader’ for users of the Theatrum orbis terrarum (1570). In this paper, the map of the world, which (as in Ptolemy's Geography) opens Ortelius's Theatrum, is analysed to show how Ortelius's concept of space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Ptolemy's.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content of the texts on the map, to Ortelius's notion of geography as the eye of history, and to the importance in the Renaissance of the emblem as a conceit, or device, in the system of acquisi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s in emblems, the words on Ortelius's map are not there to explain or to comment on what is seen but to give the image meaning; the purpose of the map is to invite contemplation of God's world. The map is contradictory, however; for Ortelius's accurate and up‐to‐date presenta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is qualified by a verbal statement that the world is ‘nothing’, a mere pinpoint in the immensity of the universe. It is concluded that Ortelius was not a geographer in the same way Ptolemy was, and that Ortelius was using geography as a philosopher and his world map as an illustration of his moral and religious thinking.  相似文献   
44.
In this paper, I ask about the broader context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y in the German-speaking world as the place in which Hans-Jörg Rheinberger began his work. Three Germ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neo-Kantianism, phenomenology, and Lebensphilosophie—were interested in the developments and conceptual challenges of the life sciences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Their reflections were taken up by life scientists under the terms theoretische Biologie (theoretical biology) and allgemeine Biologie (general biology), i. e., for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They used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to develop vitalistic, organicist, or holistic approaches to life. In my paper, I argue that the resulting discourse did not come to an end in 1945. Increasingly detached from biological research, it formed an important contex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field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y. In Rheinberger's work, we can see the “Spalten” and “Fugen”—the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that this tradition left there.  相似文献   
45.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提倡向西方学习的文化先驱,是最早明确提出建立博物馆的有识之士,是积极倡导建立博物馆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对近代博物馆的认知和宣传,以其1898年逃亡海外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他通过大量阅读西书,知道了近代博物馆及其功能;第二个时期,他流亡海外,仍向国人介绍众多亲历的博物馆,并提出建立博物馆的理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46.
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和军队,在中国这块辽阔广袤的地理舞台上,演出的一幕打倒国内外反动派,解放和建立新中国为目标的胜利活剧。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国情"。又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相似文献   
47.
历史事实:史学家建构过去的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汉全 《史学月刊》2005,4(2):88-95
中外历史哲学界对“历史事实”存在严重的争论,主要问题是关于历史事实的应用范围与含义上的分歧。其实,“历史事实”只能限制在历史认识论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而历史事实与史料中的事实也不能等同。从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的关系来看,历史事实依历史学家的存在而存在,“历史事实”是史学家建立的关于过去的图景,是一个关于过去历史实际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48.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退出经营第一线以后,一直从事推广经营理念的活动。最近,他在中国推出了新著《人为什么活着》。该书是对稻盛哲学的总结与发展,很适合中国企业家阅读。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潜意识的作用;生活的意义与利他经营;宗教意识与对未知世界的敬畏。通过分析该书的内容,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正确的宏观的指导思想,具体有效的员工激励方法,加上经营者的人文关怀,定能创造美好的人生和出色的业绩。  相似文献   
49.
论五四思想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杀现象是五四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从这些自杀现象中暴露出的种种社会弊端,比如社会的动荡、社会的黑暗、社会制度的缺陷、危险人生观的倡导等等,引起了五四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对自杀现象作了多次讨论,分别从自杀的趋势和原因、自杀的道德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提出了以提倡新的人生观和改造社会制度两种手段对自杀进行救济。同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使五四思想家深刻认识到新思潮中可能有危害人的思想的成分,绝对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人们无所适从。他们明确提出反对这些偏向,对新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0.
冯建辉 《攀登》2010,29(3):70-74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