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本文从《齐民要术》的作者、版本、内容、语言等方面介绍该书的情况,以期能够促进对于该书的文献整理和汉语史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2.
王观国所撰《学林》,专门考辨六经史传及其他书中文字的形、音、义,在宋代考据学著作中非常著名。但笔者详阅全书,发现中华书局点校本疏误颇多,本文略举数条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3.
中国大陆现存《吴越备史》一书的善本共有二十一个,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仅著录了十一个,而且对此十一个版本的著录颇多舛漏。本文先对这些舛漏予以订补,然后补充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漏载的十个版本,并修正了相关图书馆对此十个版本内容的记载失误。  相似文献   
64.
《吴越备史》的成书、流传及版本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尽可能走访了中国大陆现存《吴越备史》的所有版本、搜集抄录了37则序跋、23则著录的基础上,按照“版本实际第一,前人的著录文字对版本的描述、交代第二”以及“宁阙疑,勿妄断”两个原则,通过对各版本文字上的比对,并结合前人的序跋、著录,梳理了《吴越备史》一书的成书过程、流传过程、版本的存佚及其源流。文章的结论有三个:一,《吴越备史》的成书分三个阶段;二,《吴越备史》的流传过程;三,中国大陆现存的23个版本共有三个源流。以上三个问题的结论可从文章附录的《吴越备史版本录》、《吴越备史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及其《吴越备史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说明》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65.
徐复是北宋著名术数家,因其精通京房易数,获宋仁宗赐号“冲晦处士”。曾巩的《隆平集》、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王称的《东都事略》及脱脱等着的《宋史》均收录了《徐复传》。从比较不同版本的《徐复传》,可以得出一项重要的启示,也就是《隆平集》的史书地位不但出类于宋代,更留芳于元代。  相似文献   
66.
斯坦因一三九三号文书是《晋书》列传第十七、十八、二十、二十四的简编和节略本子,卷中保存了傅玄、傅咸、傅祗、傅宣、向雄、段灼、阎缵、庾峻、庾珉、庾敳、庾纯、庾旉、郭象、陆机等十四人传记,但均极简略。卷中"世"、"民"缺笔,且避"诏"讳,但不避"旦"字,推测应抄写于武后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67.
《髹饰录》版本校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蒹葭堂本《髹饰录》为依据,对各版本《髹饰录》黄文、扬注详加校勘:凡属蒹葭堂本舛误、不得不更正处,予以更正并在校勘记中言明;古写字、通假字不予更换,也在校勘记中言明;各版本有违蒹葭堂本处, 一一校勘而出;以使读者准确认识漆器工艺经典著作《髹饰录》。  相似文献   
68.
易平 《安徽史学》2007,(6):33-36,42
"江南本"《史记》曾藏于北宋御府,至南宋时已残缺近半,后来亡佚.该书的情况,仅见南宋高似孙论及.本文主要依据高氏所提供的江南本《史记》例文,并参北宋景祐本等相关材料校证,得出以下结论:江南本《史记》为五代官写本.该本与北宋官方刊定的《史记》文本有密切关系,可能就是北宋时校刊《史记》用的底本,它是唐宋之间《史记》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9.
ABSTRACT

The current trend toward the hybrid methodology of combining terrestrial laser scanner (TLS) with close-range and UAV-assisted photogrammetry is becoming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complete capture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three objectives in this regard: first, to check an integration procedure, based on different capture techniques, to obtain the best possible complete digital model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related to size, lighting, and occlusions. Second, a “laser scanning with the help of photogrammetry” strategy for the operation with the different data sources, which allows to adapt the processes of photogrammetric orientation, cloud registration, and automatic textur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apture model. Finally, to present the digital edition of these models through automatic technical projections and realistic visualizations, to show their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ir geometry or share their knowledg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