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3篇 |
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7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生活环境作为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形塑产物,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旅游开发为历史街区发展提供了一种现代途径,也干扰历史街区的空间转变。旅游影响对居民生活惯习的介入效应调整旅游历史街区生活环境的存续-发展结构。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对生活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居民围绕生活环境质量和旅游支持性形成三类亚群。旅游影响以不同方式介入居民生活环境,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生活环境维护导向。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发展诉求、生活环境整体转变与街区居民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是维护\"双东\"生活环境遭遇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692.
赵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1,33(1):110-117
为了解广汉龙居寺中殿建筑热湿环境特征,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建筑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分析建筑空间温湿度时空变化规律,评估建筑热湿环境特征,探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建筑对外界环境温湿度变化具有较好的缓冲和隔离作用,建筑内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不利,主要体现在相对湿度高、波动大,湿度调控将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建筑热湿环境为壁画酥碱和霉斑病害主要成因,同时促进了编竹夹泥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发生。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四川地区明代编竹夹泥墙木结构古建筑热湿环境特征的认识,而且为该建筑壁画病害和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93.
针对地理学在人地关系理论研究上日益被其他学科挤向边缘的现实危险,本文剖析后认为,根本的症结在于地理学对这一问题始终缺乏一个最能切合地理学学理特征的基本抽象范式。本文将人-地关系对置双方置于地理系统等级序列的框架内,从\"分形论\"、\"界壳论\"和\"耗散结构论\"的理论高度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审视,从而得出人-地关系的对称抽象原理。 相似文献
694.
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的关系备受地理学者关注。休闲体育活动是一种融合体育运动和游憩的休闲性身体活动。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城市重要的休闲体育建成环境,关注其对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影响研究尚不足。基于三个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居民休闲体育行为调查,本文探讨大型体育场馆对居民休闲体育行为时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距离场馆越远,休闲体育者到访越少;因交通网覆盖度及交通可达性提升,局部呈现多中心集聚衰减特征。②10 km以内距离集中90%以上休闲体育者,30 min以内时间最可接受。③家庭结构、场馆活动频率和满意度对到访时空规律影响不显著;年龄、月收入和文化程度等对3 km以内影响较大;随距离增加,休闲体育偏好和机动化出行方式等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95.
本文以生态脆弱群体的就医偏好与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生态脆弱群体的属性特征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态脆弱群体就医偏好与决策行为。从回归模型的整体拟合来看,自变量与各别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渐进Sig.(双侧)值均小于0.05。其中:生态脆弱群体的教育程度、经济和身体状况等属性特征与生态脆弱群体的就医偏好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社会因素中医疗服务满意程度、医疗条件的优劣、就医程序复杂程度与生态脆弱群体的就医决策行为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据此,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就医行为模式,即\"自养\"和\"异养\"型模式。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群体就医行为类型的划分提供借鉴,促进行为地理学和健康地理学的融合研究。 相似文献
696.
由于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保存环境的复杂性,岩土文物长期遭受着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威胁,其中,植物对遗址的作用及其保护应用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对相关研究成果总结表明,基于植物的新型遗址防护技术以其绿色、可持续和环境兼容等优势在石质古城墙、夯土类遗址等的保护中逐渐成为替代工程类抢救性保护措施,但存在植物对岩土文物作用机理认知不足、研究技术受限、防控新技术应用滞后及其效果不佳、保护遗址植物选种及后期维护较难等问题,致使植物与岩土文物间的辩证关系至今界定不清,极大限制了保护技术的研发。结合我国石窟寺、土遗址保护面临的生物学问题,针对植物保护遗址技术实施的限制因素,作出以下展望:1)厘清植物对岩土文物的损害及保护作用机理;2)构建不同环境下界定植物对岩土文物正负效应的科学评估体系;3)明确植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驱动植物在岩土文物表面建植的关键因子;4)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研发岩土文物有害植物的精准防控技术;5)筛选适宜的软覆盖植物种并对其防护效果进行评估;6)研发基于BSC的软覆盖技术,开展环境适应性和保护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697.
吉林省龙头山古墓群渤海国王室墓地出土的银平脱梯形漆盒是唐代银平脱工艺中一件制作精美的珍品.该漆盒出土时已被挤压变形,漆皮及木胎残损,金属构件及银饰腐蚀风化严重.为保护此漆盒,采用脱水保护及修复处理恢复厂它的原貌.对这件器物中变形漆木构件进行慢脱水整形保护,以及对木胎朽蚀构件采用制胎、粘帖、补配、做旧等方法,使之取得好结果. 相似文献
698.
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文章分析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指出技术文明经历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命过程成就和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论述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区别。生态文明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进步。指出个性原则具有永恒的价值,克服现代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多样性危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论述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方法论,认为文明过程的环境影响、地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699.
Catherine Ingram 《亚洲研究评论》2011,35(4):439-455
Kam big song is an important genre sung within Kam (in Chinese, Dong) minority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China. It has traditionally served as a medium for transmitting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and ecological knowledge. Since the 1978 reforms, this region of Guizhou has been increasingly drawn into the national labour economy and has experienced a surg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nsuing youth migration to urban centres, growing school attendance rates, and a marked rise in television viewing have led to a decline in Kam singing amongst younger generations. Nevertheless, in recent years certain forms of big song have featured increasingly in staged Kam cultural performances intended for broader audiences. Kam big song was recognised as a form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in 2006, and was included on UNESCO's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CH of Humanity in 2009. This study draws upon various big songs that I learnt during almost twenty-four months of musical research in rural Kam regions from 2004 to 2011. It illustrates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musical tradition, and the importance and complexities of its maintenance at a tim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700.
Selma Cara Alessandra Aprile Pere Ro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2018,12(7-8):1055-1075
ABSTRACT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anagement tool for the large-scale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of the seismic risk of urban systems. The research introduc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a scientifically tackled holistic approach.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considers multiple objectives,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st vulnerable buildings whose collapse may hinder the operationality of strategic urban roadways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an earthquake, up to the proposal of proper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ir functionality. The approach uses a performance-based approach founded on the concept of urban Emergency Limit Condition. Plotting maps of geo-referenced scenarios by means of GIS software have revealed to be extremely useful to detect the weak points of the urban network and to plan suitable strategies of seismic risk mitigation and appropriate enhancement of reliability.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applied to the “Antiga Esquerra de l’Eixample” neighborhood of Barcelona that hosts the strategic route to the hospital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levels of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existing buildings and exposition of its high-density popul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