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透过一块晦暗的玻璃》体现了美国早期史研究领域的较新的发展趋势。这本论文集从小历史的角度来论述了早期美国史研究中关于个人认同的自我探索与边缘化状态的问题,并较好地弥补了大历史的缺陷,使人们从历史叙述、文本细读和语言学转向这三个方面更新了对小历史长处的认识。  相似文献   
72.
早期楚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献梳理开始,首先对早期楚化的时限作了限定,认为早期楚化应限于西周时期,不应无限地上溯。同时认为商代确实已有楚,但两周之楚不同于商代之楚,是周王朝分封之楚。在献记载的楚人活动地域内,对西周时期的诸考古学化遗存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鄂西北区(包括陕东南和豫西南)楚化出现最早,而且分布普遍;荆州区、西陵峡区和沮漳河流域楚化出现的时间不完全一样,这些地区楚化的出现是楚人不断扩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在分析汉代免老、新傅、罷癃等制度后,认为在南郡的人口结构中:新傅、免老人数均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各侯国人口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据木牍,《秩律》各县的排名隐约遵循口数原则。  相似文献   
74.
城头山遗址作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因发现屈家岭文化城址和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家岗文化水稻田而著名,号称"中国第一城"。城头山地区文明为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原生型文明。作为早期邦国文明,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经历了农耕聚落—中心聚落—邦国三个阶段。城市(包括礼仪建筑)、文字、服饰(包括玉佩饰)是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的要素和形成的标准。城头山地区文明向成熟文明发展最后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城头山地区邦国文明的产生是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一种模式,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中国早期文明经历了一个小国寡民式的邦国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75.
西域文化的影响是白瓷在华北初步发展的一个历史要素。早期白瓷从视觉形式上讲,具有模仿西域银器和玻璃器的特征;从技术上讲,得益于西域碱金属玻璃配方及碱釉技术的渗透。从北朝后期至隋代,粟特人和突厥人在中亚丝绸之路上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西风东渐,这是早期白瓷的时代背景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6.
中共主要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早年在对日本民族和人民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赞赏日本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并将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区分开来,积极主张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正友好,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中日友好思想。  相似文献   
77.
城市扩张带来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的增加,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探究通勤时间影响因素对于改善通勤交通状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中的CHAID模型,以南京市为例,在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探讨了南京市居民通勤时间影响因素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居民通勤最先选择的交通工具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职业类型次之,性别、每月交通费、住房信息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可达情况等也影响不同类群居民的通勤时间,但影响程度递减。最后,论文归纳了南京市居民关于通勤时间影响因素的若干特征,相应提出了改善通勤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78.
时空间行为研究为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但已有研究对中国西部城市关注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西部城市特色的结论。选取西宁市作为案例,基于2013年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数据及城市设施分布数据,分析居民时间利用、时空路径等时空行为特征及其与城市设施分布的匹配关系,以此补充微观行为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研究,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方法论提供西部城市的验证。主要结论包括:①相比于东部城市,西宁市存在工作活动比例低、平均时长短,早通勤时间延后,午休返家,时间安排灵活等特点; ②西宁市与周边地区间存在具有高原地区特色的跨城市通勤和休闲行为; ③居民活动分布与城市设施布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7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in Austria-Hungary between 1867 and the 1920s. At the beginning,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form of citizenship laws in both Austria and Hungary after the Settlement of 1867. Whilst the Austrian citizenship law maintained legal traditions stretching back in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new Hungarian citizenship law of 1878 emulated the laws in effect in Wilhelmine Germany. The basis of Hungarian citizenship law was, however, much broader than German law, in order to allow for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non-Magyar population. An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s for Austrian naturalisation illustrates the remarkable capacity of Austrian citizenship law to integrate and to uphold a concept of nationality independent from ethnicity, religious denomination, class or gender. Only during, and above all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did the inclusive practice of the Cisleithanian bureaucracy give way to the more exclusive policy of the new German-Austrian Republic, as civil servants now introduced the vague notion of ‘race’ as a criterion for naturalisation. In contrast to Tsarist Russia and the Second German Empire, both of which introduced similar agendas for nationalisation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inking citizenship to ethnic and religious identity, the Habsburg Monarchy remained basically untouched by such tendencies and with the constitutionally guaranteed principle of ‘national equality’ upheld its early modern tradition of ethnic and religious tolerance well into the later Imperial period.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