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总数约有 5 0 0万人 ,其迁移情况极为复杂。其中 2 0 0余万人迁至省外 ,主要分布于闽、赣、皖、沪和华中、西南各省。大部分移民是在省内迁移。战时浙省移民迁移持续时间较短 ,最终转化为移民的只是少数。由于种种原因 ,战争期间即有部分移民回迁。战争结束后 ,绝大部分移民均回迁原住地。难民迁移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动力来自经济和政治因素 ,尤其是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72.
安徽新石器时代的绘彩陶器可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皖西,而后者则主要分布在皖西南一带。其年代从距今七千多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四千多年前,可分为四期。皖西南是我国彩绘陶发生年代较早的一个区域。  相似文献   
73.
郊区化与美国购物城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旭 《史学月刊》2001,(2):120-125
零售业集中反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值得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美国郊区化和购物城兴起关系的探讨,发现两者有很深的内在联系.在美国已成为郊区居民为主的情况下,购物城仍将存在下去,并保持兴盛局面.这对美国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它也强化了居住区隔离现象,加深了美国社会两极分化的鸿沟.  相似文献   
74.
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用于勾、啄的兵器。据考古发现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石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铜戈开始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夏代遗址中曾出土有铜戈。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戈是最重要的格斗兵器。东周时期随着作战方式的变化(即由商、西周时的车战为主变为春秋战国的骑步兵为作战的主要力量)和铁质兵器的出现及大量使用,戈的数量逐渐减少。西汉时在个别地区偶有使用,东汉时期已难觅踪迹。 在戈类兵器家族中,有一种形制特殊的戈──有銎铜戈。有銎铜戈的出土数量甚少,其存在时间也稍短于其他戈类兵器。本文仅就有銎铜…  相似文献   
75.
俄罗斯西伯利亚人口状况及其地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同升  黄国胜 《人文地理》2007,22(3):120-124
西伯利亚人口问题一直非常尖锐,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有不断恶化趋势。基于1989年和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资料,对西伯利亚人口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1989-2002年间西伯利亚人口减少了95.9万,减少幅度达3.7%,远高于全俄1.5%的平均减幅;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和人口大量迁移导致多数城市和区域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人口自然增长、调节人口迁移、引进合法移民乃西伯利亚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6.
We show that Steele’s (2010) criticisms of Hamilton and Buchanan (2007) and Buchanan et al. (2008) do not hold water and demonstrate that his re-analyses of Hamilton and Buchanan’s (2007) and Buchanan et al'.s (2008) datasets are flawed. In the process, we highlight some important issues for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using radiocarbon dates to reconstruct population movements and demography. Most notably, we explain why OLS regression is preferable to RMA regression when estimating diffusion velocity,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summe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yielded by CalPal are more reliable as guides to past demographic change than those produced by Calib and OxCal.  相似文献   
77.
历史时期武陵山区丹砂产地的分布经历了由产地不具体,到产区形成、迅速扩展及小有扩展的历史过程;产区数量从有明确记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1州,到唐宋增至7州,至元明清再增为8州;产区中心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今渝东南,至唐宋转移到今湘西地区再到明清又转移至今黔东北地区。武陵山区丹砂产地分布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本区丹砂生产的历史进程。丹砂产地分布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丹砂资源的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和商贸,以及丹砂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8.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疫灾频度平均为21.0%,其中西晋时期疫灾最为频繁,疫灾频度高达34.6%。夏季是疫灾流行的最主要的季节,约41%的疫灾发生在夏季。疫灾周期具有波幅越来越小、波长越来越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疫灾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都城所在地为疫灾多发区,都城区位的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三国时期的疫灾重心在河南,西晋时期的疫灾重心在陕西与河南,东晋以后的疫灾重心在江苏。总体来看,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战争相对频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淮河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主要流行区域。  相似文献   
79.
区域城市等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张家山汉墓竹简》记载了西汉初年帝国直接统治区(即汉郡区)内四种不同类型城市的名数及其最高管理者的秩等,为城市等级划分提供了依据。综合历史文献及区域环境因素,探讨西汉初年汉郡区城市地理问题。得出不同类型城市等级不同,以及城市等级越高越密集于区域核心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Surpassing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usually adopted, the authors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a patter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ommon to the whole Iberian Peninsula in the long run. This pattern is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geographical factors. These variables seem to have more weight in explaining changes between 1877/78 and 1940 than in the period from 1940 to 2001.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ross-border region has shown that proximity to the frontier has not generated any distinct pattern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either side of the boundary line. The spatial coherence of the observed phenomena throughout the Peninsula and of its evolution, independent of the border between states, reinforces the importance of geographic factors in their explan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verification opens up new issues related to the effect of 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