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5篇
  免费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相继经历了萌芽、受挫、恢复探索、理论形成、体制建立、完善成熟等六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之后就开始了这一探索过程,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源头和起点;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尝试“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日益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92.
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变革的两种思想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革命与改良(改革)这两种变革思想和方式之间虽然有重大区别,但又是互补的,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凸现其主导功能,也会相互转化,不可绝对地厚此薄彼,更不可只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事实上,革命与改良是同一部乐曲的"双重变奏",两者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交互辉映,共同组成了20世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启蒙大众、革故鼎新的历史画卷,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20世纪最后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表明,中国尽管已从根本上摆脱了自我束缚的困扰,但进入新世纪后最需要的是居安思危,力戒盛世意识,增强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93.
20世纪60年代“班图斯坦”(黑人家园)的设立,是南非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白人政权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行这一“创举”,在南非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黑人家园”的设立可谓“意味深长”,它是种族主义的极端体现,在政治上“让步”的背后,是精心设计的经济上“分别发展”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94.
ABSTRACT Set in the Aramia River basi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timate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ies in Western Province, Papua New Guinea, and the water that dominates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Located amongst tidal rivers, creeks and lagoons, Gogodala villages sit high on ‘islands’ of land. In this environment, water is the site of seasonal change and the space of movement. The Aramia River is synonymous with an ancestral figure called Sawiya who travelled in her canoe, naming, creating and populating the water and land of the area. As the ‘mother of all fish’, Sawiya controls the movement and abundance of fish and other aquatic resources. Water is embodied in Sawiya, whose capacities to both nourish and punish are the basis of seasonal variations in fish, and in the colour and clarity of water in the local lagoons and rivers.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Ok Tedi Mine and recent logging operations on the Aramia, the article explores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water and its resources are defined and experienced in this rural community and the impact this may have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PNG.  相似文献   
95.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理解。在19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之际,完全成熟。由"大同论"向"小康论"转型,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理论与文化的根源。"小康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化大生产与工业市场文明为目标诉求,在强调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下,显示出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宽容与疏导,强调"法治"、"市场""、共同富裕"与"民主"。注重循序渐进而不急于求成。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96.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为推进入境旅游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制定完备的旅游相关法律,成立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观光立国战略,规划建设广域国际旅游特区,加强国际旅游合作,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发展生态旅游与产业观光游等。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其中一些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入境旅游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7.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theme of youth out‐migration from rural Australia,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policy discussions about creativity and its rol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one rural location – the New South Wales Far North Coast – is drawn upon to highlight how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being cast as a potential way of promoting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jobs for young people, and in turn, how they might be imagined as a means to mitigate youth out‐migration. Yet,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contradictory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comes.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likely to generate higher rates of youth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activities than public data reveal. However, strategies for future job growth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limitations and instabilities of creative industry employment. Second, and more broad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ose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of nascent creative industries that may have a more substantial impact when conceived as part of strategies to stem youth exodus from rural areas. Creative activities may contribute to rural development in indirect ways, especially if linked to policy goals of increased tolerance of youth activities, better provision of cultural services, and improved well‐being for young people. While formal job‐creation may be limited, creative industries could mitigate some of the impacts of youth migration to cities by enriching regional social life and mediating perception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of rural versus urban life. This kind of policy imagination requires a shift in attitudes towards young people and a more genuine commitment to encourage young people to feel that they belong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  相似文献   
98.
明代贵州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中央政府既有大同思想,对贵州各民族施行怀柔政策,希望天下归心,形成四海一家的气象,又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情结,坚持汉族正统地位,“明华夏之别”、“谨夷汉之防”。外来移民到贵州求生存谋发展而又疏高贵州,生活在贵州却又有着强烈的故乡情怀;依托贵州而又有傲慢之态,与贵州少数民族相依相偎而又心存排斥。贵州土司迫于政治形势接受开发,却又竭力维护既得利益;下层广大民众热心学习中原封建文化和生产技术,但是在基本生存权力得不到保障时被迫反抗。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推动着贵州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又使开发出现停滞或破坏。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以上海老城厢城市景观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分析了主导这一过程的驱动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人为侵占与河浜自然属性的交互作用下,"因浜成路"一直是上海老城厢独具特色的城市扩展方式;19世纪下半叶,传统的环境基础加上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介入,使原来民间层面上的"因浜成路"发展为官方主导下的"填浜筑路",主干河浜消亡的速度骤然加快。这虽然局部改善了老城厢的市容与卫生状况,却对整体的水网生态和后来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恰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间的耦合关系和互动尺度做出了注解,因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攀登》2008,27(6):144-148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二者的分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科技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与人文分立的历史追溯,发现既有科学对人文的压制,又有人文对科学的反抗。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