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6篇
  免费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theme of youth out‐migration from rural Australia,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policy discussions about creativity and its rol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one rural location – the New South Wales Far North Coast – is drawn upon to highlight how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being cast as a potential way of promoting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jobs for young people, and in turn, how they might be imagined as a means to mitigate youth out‐migration. Yet,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contradictory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comes.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likely to generate higher rates of youth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activities than public data reveal. However, strategies for future job growth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limitations and instabilities of creative industry employment. Second, and more broad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ose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of nascent creative industries that may have a more substantial impact when conceived as part of strategies to stem youth exodus from rural areas. Creative activities may contribute to rural development in indirect ways, especially if linked to policy goals of increased tolerance of youth activities, better provision of cultural services, and improved well‐being for young people. While formal job‐creation may be limited, creative industries could mitigate some of the impacts of youth migration to cities by enriching regional social life and mediating perception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of rural versus urban life. This kind of policy imagination requires a shift in attitudes towards young people and a more genuine commitment to encourage young people to feel that they belong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  相似文献   
92.
明代贵州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中央政府既有大同思想,对贵州各民族施行怀柔政策,希望天下归心,形成四海一家的气象,又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情结,坚持汉族正统地位,“明华夏之别”、“谨夷汉之防”。外来移民到贵州求生存谋发展而又疏高贵州,生活在贵州却又有着强烈的故乡情怀;依托贵州而又有傲慢之态,与贵州少数民族相依相偎而又心存排斥。贵州土司迫于政治形势接受开发,却又竭力维护既得利益;下层广大民众热心学习中原封建文化和生产技术,但是在基本生存权力得不到保障时被迫反抗。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推动着贵州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又使开发出现停滞或破坏。  相似文献   
93.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攀登》2008,27(6):144-148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二者的分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科技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与人文分立的历史追溯,发现既有科学对人文的压制,又有人文对科学的反抗。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94.
“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丁峡谷”问题是马克思在晚年分析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提出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视角,为落后国家实现社会跳跃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5.
沈有梓 《攀登》2008,27(5):92-95
大力发展三江源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使该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概要阐述三江源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与特征以及政府公共卫生政策措施与效应的基础上,提出推动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6.
李志强  李茂春 《攀登》2008,27(4):123-126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它不仅改变着整个世界经济和文化的格局,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在这一背蓄下,确定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发展阶段的政治发展战略,就是要在价值取向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模式上遵循渐进式发展。  相似文献   
97.
孙发平  刘傲洋 《攀登》2008,27(3):7-10
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哲学前提、科学的理论渊源、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完全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意愿,是指引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8.
胡敏 《攀登》2008,27(2):10-13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于它的民众意识。民众意识是对人民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它要求把实现好民众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根据民众利益实现的水平来评判社会发展的得失。民众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倾向和价值定位,是确保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9.
李桂荣 《攀登》2008,27(4):213-21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促使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本文从分析西部图书馆用户需求的新特点和图书馆服务现状入手,探讨新信息环境下西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改进模式与文献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0.
京瓷企业发展与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稳定增长,泡沫经济形成与破灭,不仅对京瓷,而且对整个日本企业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样的宏观经济大环境,对各个企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在这正反两方面的双重影响下,有的企业发展壮大,有的企业衰微败落,京瓷属于前者,其成功在于始终不渝坚持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应不同时期经济环境,以光明正大的经营苦炼内功,构筑了京瓷企业健康,坚实的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