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4篇
  免费   1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39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value of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particularly when such research forms part of projects that seek to produce insights or ‘outcomes’ that are useful to non-university research partners. The paper draws from the author’s involvement in a project examin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arts that was funded as part of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s Linkage Project scheme. It addresses Eleonora Belfiore’s provocation that this kind of instrumental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 routinely amounts to ‘bullshit.’ Howev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itical function of such research, there needs to be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lifeworlds of cultural policy and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This multiplicity both complicates the possibilities for usefulness in policy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at it enables such research to be generative in unpredictable ways.  相似文献   
82.
联珠纹在中国虽有更早的源头,但它从6世纪中期才开始流行。那时中国的联珠纹虽以粟特地区为中介受到萨珊艺术的影响,但也融入了自身的文化理解和艺术形式,这令联珠纹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萨珊图案寓意、改变了西方原貌。邺城等黄河中下游的丝织重镇,应是联珠纹织物在内地的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83.
一批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蕃文物曾通过不同途径流散于海外,主要包括金银器与织锦。从中反映出吐蕃作为七世纪以来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强大政治集团与唐、粟特、萨珊波斯等都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并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金银器制作风格;以对兽纹为主题的织锦是吐蕃人最为喜好的"番锦"之一,有可能为粟特锦,也有可能为包含粟特锦、波斯锦等中亚风格在内的"胡锦"。吐蕃银器上的纹饰更是多见于吐善时期的装饰性图案当中,并且影响到以后的藏族艺术。  相似文献   
84.
雷戈所著《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一书,认为从秦朝到汉初的思想史发展阶段是中国思想史上皇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确立时期,并将其概括为"后战国时代";采用独特的"历史-思想"研究法,从政治制度、官场规则和官吏的政治生活中,挖掘特定时期的政治思想共识,为政治思想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并扩大了思想史的资料范围;认为秦汉时期生成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实现了对人们思想的可控性,从此,思想成为皇权可以控制和规范的领域,达到了有效的思想专制。这是秦汉以降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基本特征。该书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思想深度的开掘上,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5.
在近代中国,利权概念的核心内涵是经济主权,是对经济独立权的诉求。利权意识在20世纪初年的变化加重了晚清重商观念内在矛盾。利权意识的强化虽显示了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勃发,但也展现了重商观念存在着偏差和不成熟的成分。  相似文献   
86.
为了客观反映马来西亚华人在语言和认同等领域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基本数据材料的分析,探讨了当今马来西亚吉隆坡、古晋、吧巴和诗巫等地的华人认同情况.在语言方面,华人子弟在小学阶段大致打好华语基础,同时保持华人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华语和华人方言的使用占优势,但在商业和职业范围,马来语和英语的使用率有所增加.经济生活方面,华人发扬了传统的奋斗精神,贡献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认同方面,华人对马来西亚的认同,远远高于对中国等其它对象的认同.结果显示:华人既保持华人性而又能动地适应国民规范;华人以民族语言维持传统文化的族群社会功能,扮演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华人形成了本身的"华人文化圈"并进一步孕育着华人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87.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兴中  刘永刚 《人文地理》2007,22(3):1-6,11
欧美发达国家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已成系统。本文以国外文献与著名人文地理学者论点为依据,以现代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与衍生的研究方法论为基础,探讨了方法论与衍生的研究方法与其拓展的研究领域及其动力关系,追索并总结出前沿研究与研究流派脉络,以及探讨不同流派不断延伸的具体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8.
文化消费的比重较大是小康型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率先实现了小康,在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文化消费的内容日渐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育消费比重增长迅速、书报杂志消费异军突起、文娱消费浪潮不断高涨、旅游消费持续升温、休闲消费成为时尚。随着人们的视野开阔和思想解放,文化消费的领域仍在扩展之中。与乡村居民和其他城市居民相比较,北京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  相似文献   
89.
何卓恩 《安徽史学》2007,(3):108-115
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陈独秀堪称思想历程最为曲折的人物之一.早年他服膺民族主义,后来转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又转而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晚年他的思想走向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大综合.本文所考察的,是陈独秀从民族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以及这次转变所呈现的民族主义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90.
ABSTRACT. Poland provides a critical example for studying how national identity is transformed to fit new domestic and global circumstances. While Poles must re‐identify themselves as a democratic nation, they have a choice of whether to incorporate aspects of the communist experience or to ignore it and draw solely from other historical sources. A comparison of holiday newspaper articles from before and after 1989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observe this process through the lens of national commemoration. This review shows that themes of national identity are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context and their potential to unify without contestation. In addition, while the communist period remained a salient unify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Poles, democratic values did not act as a unifying theme during the first ten years of Polish democ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