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3篇
  免费   43篇
  2596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429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青海高原山脉地理格局与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相对隔离的种群与自然环境之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由于交通、经济、科技等的高速发展,文化的交融和渗透十分普遍。青藏高原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青海高原内部由于高大山脉的阻隔和屏障作用,文化的空间分异相对清晰,文化的交融和渗透还不十分广泛,在现代文化中保留有早期文化的特质。青海高原山脉分布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不同的山地文化,在祁连山与昆仑山之间的湖盆地区产生了昆仑山文化,两山交汇处为昆仑文化的核心区;祁连山西北段为多民族融和的山地文化区,东南段的河湟谷地,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化,将其命名为唐古拉山文化,其内部以巴颜喀拉山为界分为康巴文化和安多文化两个副区。本文通过对青海山脉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文化的空间分异作初步探讨,旨在揭示青海多民族环境中形成的文化体系,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992.
异端空间的生产——福柯对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研究对西方地理学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国内地理学界对福柯的引进和讨论不多。本文基于福柯对权力关系和不正常的人的研究,以异端空间的生产为切入点,归纳了异端空间与权力交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其中,权力主要通过特殊化、风险化和知识化取得干预的合法性,而又通过监视、照料或隔离等手段确保对异端的治理。应用谱系学方法,本文总结了四个异端空间生产的原型,并通过将这四个原型应用于一系列中国日常政治地理现象的解释,展示了异端空间生产对理解权力关系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知识-权力与空间生产过程的相辅相成。最后,讨论了异端空间生产的分析对于扩展中国政治地理学理论视角和研究话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3.
针对当前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实际应用中,存在布线复杂、通信稳定性差、造价及安装维护成本高、需要频繁更换电池等一系列问题,本工作比较研究了几种成熟网络通信技术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及特性,并以四川博物院现有433 MHz技术监测系统为例,通过对博物馆应用场景的实验测试,从信号强度、丢包率和电池功耗等多方面,对比分析采用433 MHz、LoRa和NB-IoT等3种网络通信技术的优劣。实验结果表明,基于433 MHz技术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存在现场布线复杂、建设成本较高、安装维护困难等明显弊端,而基于LoRa、NB-IoT技术的监测系统,与现有的433 MHz技术相比,在大大降低安装维护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中间节点的传输损耗,但所有测试点信号质量并未达到监测所需的覆盖效果,需要通过调整监测系统部署、优化网络应用性能等方式加以解决。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实际应用需求,提出初步思考及建议,以探索一种布局安装方便快捷、使用维护成本低廉的新型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研究结果对今后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网络构架的选择和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4.
文物是物化的文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针对文物的研究要尽可能地采用无损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前沿领域。参考近年来国内外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文物风化程度评估、文物内部探伤、水下文物探测和文物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案例,对各项技术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并对可行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超声波技术具有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这项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5.
陈尔寿 《人文地理》1991,6(1):14-20
本文由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中学人文-经济地理教育的演变:1.课程设置的变化;2.人地关系理论思维的转变;3.知识结构的变化;4.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化:5.教学思想的转变。主要变化是课程设置不单独开设人文-经济地理课程,而将其内容与自然地理综合到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之中,以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观点指导课程和教材;以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中心组织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加强爱国主义、国情教育、国际意识、环境意识、全球观念的思想教育;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996.
21世纪人文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乔家君  李永文 《人文地理》2000,15(5):58-61,9
本文在分析21世纪地理科学总体发展趋势基础上,并结合人文地理科学发展历程及面临时势,进一步探讨人文地理科学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指出:要加强人文地理科学核心领域研究;区域与区域发展赋予新内涵;要拓展人文地理科学实践领域并加强综合研究;随着计算机、遥感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人文地理科学计量化发展;深化人文地理科学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等。  相似文献   
997.
国外乡村社会地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首先对国外乡村社会地理的研究进行阶段划分与总结,分析了九十年代以来新的研究进展,然后重点介绍了当前几个重点研究领域:乡村社区、城乡关系、乡村景观及乡村社会问题等,最后指出发展不足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全文旨在通过大量文献分析,梳理出国外乡村社会地理的研究进展与今后发展趋势,期望能够对国内相关研究与乡村发展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8.
1976年,人本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本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出现由20世纪60年代末的人本主义思潮所带动,其通过关注人类自身状况而反映出与地理学学科的其他分支息息相关的各种现象,因而从属于地理学。段义孚将融合了地理学与哲学的、曾被称为\"地理知识学\"的学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段义孚认为,\"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是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实质性核心,也是一直以来推动其进行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动力。正如人本主义研究以人类的经验、意识以及知识为出发点,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对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化梳理。通过追溯段义孚人生经历中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经典著作,指出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共同促成段义孚人本主义关怀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9.
陶质文物粘接修复是既古老又不断更新的课题。选择陶质文物胶黏剂需兼顾陶器与胶黏剂性能。陶器个体的差异存在于制作的各个阶段,包括陶坯黏土与非黏土组成差异,黏土中硅酸铝含量差异,以及烧成温度与烧成气氛差异等。中国古代陶器发展围绕陶坯组分和烧制温度的变化而种类繁多,粘接历史悠久。近30年陶器粘接更注重粘接性能检测和研究,汇总其间常用胶黏剂使用频次和基本性能具有指导意义,涉及聚合物胶黏剂的热塑性和热固性树脂胶黏剂,其线型结构和三维网络结构差异致使胶黏剂主要性能不同:热塑性胶黏剂抗拉强度较小,粘接后可逆;热固性胶黏剂反之。胶黏剂良好的粘接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可逆性是选择合适陶质文物胶黏剂的必要条件;胶黏剂的固化时间、温度条件、收缩率等是影响粘接工艺的直接因素。需要兼顾多种因素,结合胶黏剂使用性能汇总,选择适合胶黏剂的同时做好粘接信息采集、阶段性粘接效果检测、坚持多学科合作等,才能促进胶黏剂应用研究的深入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00.
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文化自觉的生成机制以及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生态保护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黟县为研究案例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地居民对徽州文化生态的文化自沉意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黟县居民对徽州文化生态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但对具体的徽州文化生态认知及喜爱程度不高: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具有旅游工作经验对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存在显著性影响。最后提出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