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6篇
  免费   34篇
  1720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在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学科中历史悠久,并被广泛应用。作为世界遗产体系中的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杰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出现,但它已经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中的热点。文化景观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其重点在于保护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和产物,涉及到空间过程与土地利用、地形、水文、植被、交通、细部结构与装饰、健康与环境等方面。在中国倡导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对于整个遗产的保护、生态的维系、文化的延续、旅游的开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材料研究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中,化学保护材料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相关技术的实施和发展。本工作通过大量查阅最新的国际和国内研究文献,从材料化学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的现状,包括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归纳了保护材料容易出现的问题或局限性,阐述了当前保护材料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提出了国内值得开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3.
简要介绍了国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在保护修复理念、保护修复技术、科学研究方法以及高等教育和培训四个方面的一些情况,对了解国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现状,和对我国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结合存在原真性理论,以福建永定土楼为案例地,搭建推拉动机-存在原真性-游客忠诚度的概念模型,其中还考虑存在原真性分为人内原真性和人际原真性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总模型中,拉动机、推动机相关;拉动机、推动机正向影响存在原真性,拉动机正向影响忠诚度,推动机对忠诚度影响微弱、不显著;存在原真性正向影响忠诚度;在分模型中,拉动机、推动机相关;拉动机正向影响人内原真性和人际原真性;推动机正向影响人内原真性,但对人际原真性的影响微弱且不显著;拉动机正向影响忠诚度,推动机对忠诚度影响微弱、不显著;人内原真性对人际原真性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为文化遗产地景区的开发、经营及活动设计等方面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5.
江莉莉 《人文地理》2013,28(1):1-9,19
一位著名的新加坡文化地理学家,兼亚洲问题研究专家从更广的视角回顾了近年出现的中国国内外地理学者关于中国文化地理的研究,以及中国的崛起对21世纪文化地理学的影响。作者指出了中国目前正面临的六大问题,并认为如果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还可以重塑文化地理学作为分支学科的实用性形象。这六大问题分别是:农业改革、经济改革、城市变迁、城乡移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不公平、不断改变的家庭结构和环境变化。作者认为,如果中国文化地理学希望最大限度地帮助本学科开发一个更加国际化的,更为包容的研究方法,就要考虑到中国面临的这些重大问题,给出有建设性的答案,并导出新的理论观念,使地理学的理论思维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996.
城市演进的区位因素探析--以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正平  王健  闫庆武 《人文地理》2001,16(5):29-33,48
无论是在城市的产生还是发展中,区位及其变化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徐州这个\"五省通衢\"、历史文化名城之地而言,其意义更为突出。本文从剖析影响城市演进的区位因素出发,着重探讨了交通、政治、军事和自然等几种区位变化对徐州城市历史兴衰的具体作用,并根据未来区位变化的主要特点,提出了21世纪初徐州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97.
文化遗产旅游是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为了掌握国外近十年的研究动态与趋势,本文通过检索2001-2010年期间国际公认的两大旅游研究权威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与《Tourism Management》上发表的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文献,分别从文化遗产旅游者研究、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文化遗产旅游解说与原真性研究四方面进行了分类与述评,发现国外近十年来主要集中于原真性与旅游者研究,普遍采用案例研究与模型构建,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多学科渗透与融合趋势明显;认为未来的工作应在坚持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融合绿色理念与低碳发展观,注重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并加强对濒危文化遗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8.
Despite the great progress in increa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and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sustainability, the measures taken so far fall dramatically short of halting deleterious cycles. This apparent deficiency can be ascribed to two main factors: insufficient efforts to finding viable and visible alternatives and the failure to thoroughly re-examine dominant cultural paradigms. The widespread resistance to adopting more sustainable habits, in spite of the pat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persisting epistemological substrates so compelling as to be called ‘secular dogma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undertake to promote bot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and systemic cultural critique. Geographers are among the most apt coordinators for such a complex interdisciplinary task. This paper shows the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n some spatial, taxonomic and teleological macro-coordinates that underpin people's perce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and thus influence the above-mentioned ‘secular dogmas’, which, if not properly addressed, may inexorably hinder the adop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s.  相似文献   
999.
Many Western universities are responding to the demands of globalisation by attempting to internationalise their curricula—that is, to introduce an element of multiculturalism. This project derives its rationale from three assumptions: (1) the globalisation process is a viable agenda for a sustainable and just future for all people; (2)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to respond faithfully to current demands of Western society—that is, in this case, to the demands of globalisation; and, (3) given the first two assumptions,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s a logical response. It is argued that the first two assumptions need to be explicitly recognised and then rigorously questioned. This must be done by academics themselves, and as a joint project with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This questioning amounts to challenging the foundational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civilis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may thus emerge from the classroom. The core concepts of other cultures may be seen as an asset in this process, giving an entirely new meaning to the term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000.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上来说,应尊重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贴近民众当下生活,在当代生活时间中维护传统的连续性;从空间性上而言,应基于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划定合理边界,并鼓励在维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交流互鉴。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人,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空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身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