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本文回顾了日本明治中期以前基层选举的传统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动过程,并以1892年(明治25年)埼玉县秩父郡县议会议员半数改选为例,介绍了当时日本的基层选举情况。同样是处于过渡时期的基层选举政策,日本明治中期的例子对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基层选举的做法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颇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如何对基层选举进行有效监督,既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又保证民意畅通方面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  相似文献   
62.
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侃  蔺雪芹 《人文地理》2011,26(3):76-82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北京市首批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征,并运用因子分析和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解析。研究表明:京郊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多元化态势明显,但农民收入地域差异显著,源自经济环境的压力较大;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显著,但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公共设施管理维护亟需跟进;社会氛围、文娱生活、村容村貌、生产成本、生活成本、服务配套等因素是影响京郊农村人居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社会氛围是核心因素,生活成本、服务配套因素是制约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63.
席富群 《史学月刊》2003,(12):62-66
建国初期,随着农村经济在土地改革基础上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社会很快发生了分化。中国共产党对此问题最初是认同的,但由于对“共同富裕”的片面理解等原因,很快就主张限制和消灭分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适度的、积极的分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匆忙地消灭分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姚娟  马晓冬 《人文地理》2019,34(2):135-142
阐释后生产主义乡村内涵和特征基础上,以无锡马山镇为实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图谱比较法,比较分析城郊乡村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经济形态、功能布局及空间景观的变迁。研究表明:后生产主义乡村具有非农化、多功能化、生态化和空间资本化特征,并呈现多元景观和价值空间;近30年马山镇从传统山村——乡村工业化——生态旅游度假岛的发展过程,也是从生产性乡村逐步演化到后生产性乡村的过程;马山后生产性乡村多元价值空间重构过程,是在空间生产机制作用下,面向旅游消费、高品质居住和生态服务等多元价值空间产生、扩张和集聚,具有后生产主义乡村特征的景观在镶嵌、蔓延和组合中得以塑造  相似文献   
65.
于志明 《攀登》2007,26(3):76-78
目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些人产生了某些错误认识,如“新农村建设是老话重提”、“新农村建设是政府之事”等。必须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阐明其错误之处,走出认识上的误区,进而在思想上真正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性、主体性、长期性和全面性,明确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的同步性,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6.
曹生菊 《攀登》2011,30(4):116-118
本文反映了平安县农家书屋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平安县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资源整合、加强管理、业务辅导和人员培训、协助农家书屋开展各项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7.
贵州近代词人黎庶焘的词艺术成就较高。抒怀词写愁,反映了某些现实。咏物词善于描摹事物。山水田园词善于描写乡村田园美景,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闺怨词表现少妇的离愁。怀友词抒发对朋友们的深情。  相似文献   
68.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明 《攀登》2006,25(3):27-30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69.
王维平  陈莉娜  蒋春燕 《攀登》2006,25(6):99-101
本文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指导意义,指出,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开发,就必须不断改善西部开发的软环境。文章把这种软环境区分为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政务环境、干事环境等六种,并对这六种软环境的内涵和功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0.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敬秋 《攀登》2006,25(2):5-8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