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篇
  免费   4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上海陆家嘴金融集聚动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陆家嘴金融创新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等实地调研资料,对上海陆家嘴的金融集聚动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邻近金融中心市场、共享知名品牌、金融友善型政府、良好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其金融集聚的主要动因;而我国金融政策环境开放度不高、金融产业水平较低、市场规模不大、中介服务机构不足则正成为影响陆家嘴金融集聚的主要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92.
田文祝  柴彦威  李平 《人文地理》2005,20(4):125-128
通过对约翰斯顿等人编著的《人文地理学词典》(第三版)的分析,揭示当今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动态,指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93.
李凡  司徒尚纪 《人文地理》2007,22(1):105-1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地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搜集了1985-2004年的文化地理论文文献,将论文按地理类、学报类和其他类三类期刊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文化地理学期刊载文数量的时空分布特点、作者生产率、作者地域分布和单位分布、论文资助情况以及文献研究的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揭示了近20年来我国文化地理学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为我国文化地理学者了解和把握文化地理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4.
汤茂林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07,22(3):125-128
国外人文地理学著作和教材在我国的翻译出版主要是1990年代以来的事,商务印书馆作为出版大户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出版了大规模的世界区域地理译著,其后所译著作多为受到好评的欧美论著或教材,但与原版书出版的时滞较长。相关译作缺乏规划、质量参差不齐、对教科书重视不够、学科分布不均衡等成为主要问题。加强有关译作的规划、提升翻译作品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加强翻译队伍建设、重视教材的翻译和引进、加强薄弱学科著作和教材的引进和翻译等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195.
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丁四保 《人文地理》2002,17(2):86-89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我国是一个受到特别重视的地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文章讨论了西方和苏联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情况,和在我国得到特别发展的条件,认为与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特别的关系。文章对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回顾,列举了这个学科在基础理论上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认为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包括劳动地域分工、经济地域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化等。文章认为,我国丰富的区域经济生活实践将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学科在跨学科方向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6.
国际资本流动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朝永  庄林德 《人文地理》2002,17(1):19-23,38
资本流动研究是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地理学前沿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经济学与地理学在国际资本流动研究方面的比较,指出了目前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加强资本流入的负面影响研究,外资流入的适度规模研究,资本流动过程研究和动力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97.
宋金叶 《人文地理》2002,17(6):85-88
文章阐述了我国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探讨。指出:传统的地理信息利用方式存在着信息不能共享,传输速度慢,工作量大,收藏成本高,信息利用率低等严重问题。认为,新时期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内容主要是开发大众化地理信息产品的建设,即广度上对地理信息资源进行电子化和有序化建设,改善地理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共享性;地理信息精品的建设,即从深度上对地理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提高地理信息产品的附加值和建立完善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联机检索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重点开发地理信息的智力性资源、预测性资源和提高对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以及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创新机理,加快地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重点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地理信息资源深层开发和利用的途径。①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宏观调控;②尽快建立地理信息网,加强地理科学数据库建设;③实现文献载体的多样化,增强文献的时效性;④加强信息人才培养,转变服务职能;⑤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98.
商业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回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桑义明  肖玲 《人文地理》2003,18(6):67-71,76
归纳国外商业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传统商业地理学分①人类生态学的模式,对商业中心及商圈(腹地)形态进行定性划分,②社会物理学派的模式,研究商圈的定量测定与比较,③中心地理论,建立商业中心及商圈的等级体系;现代商业地理学方法上把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商业地理研究中来,并且和中心地理论相结合。概括和归纳我国二十几年来商业地理的研究现状,对比国外。论述我国商业地理研究的趋向:①CBD及主要商业中心的规划研究,②商业地理学的人本化,③研究商业的连锁经营对商业地理发展的影响,④研究虚拟空间和虚拟商业,⑤研究中外商业地理比较,⑥研究传统理论下商业地理细化研究和动态,⑦研究商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99.
The essay introduces public risk and destructive events in Canada, their conceptu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discussion is developed in four main steps. First, some widely held, if contradictory, perceptions of public security are identified.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personal safety for most Canadians is attributed to larg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investments. But these have not prevented recurring disasters, nor singular vulnerability for certain groups and parts of the country. Meanwhile, some novel dangers of modern living compromise the safety of all Canadians. The second section examines evidence of losses from a broad range of hazards, and related, risk‐averting investments. The national geography of dangers is shown to have been transformed and reorganized by post‐World War II developments. Losses, even from natural hazards, are identified with common, nationwide behaviours and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motorised mobility and consumer products. A fourth section looks at some appropriate conceptual frameworks. Charles Perrow's idea of ‘organizational society’ is considered, and Ulrich Beck's of ‘risk society’, including his view that late modern societies shift towards a ‘catastrophic’ condition. In general, the Canadian scene and these ideas support a human ecological view of modernity, but challenge an agent‐specific and extreme event approach that had prevailed in hazards geography. ‘Manufactured’ vulnerability is a neglected but decisive element. The social space of risks is shown to be recast around changing priorities for, and social justice in, public security and emerging crises of personal safety. Risk aversion turns upon questions of the acceptability of risks, acceptance for and by whom, and how it is achieved. For academic work, this suggests a reexamination of risk knowledge and its ‘social construction’. La dissertation aborde le sujet des évènements destructifs et du risque public au Canada, leurs implications conceptuels et de principe. La discussion est développée en quatre étapes principales. Premièrement, certaines perceptions de la sécurité publique tenues par beaucoup, non sans être contradictoires, sont identifiées. Un niveau relativement élevé de sécurité personnelle pour la plupart des canadiens est attribuéà un gouvernement de grande taille et aux investissements privés mais ceux‐ci n'ont pas empêché des désastres de se reproduire, ni une vulnérabilité singulière pour certains groupes et certains endroits du pays. Entretemps, de nouveaux dangers de la vie moderne compromettent la sécurité de tous les canadiens. La deuxième section examine la preuve d'une perte à partir d'une gamme étendue de risques et d'investissement risqués et apparentés. II est montré que la géographie nationale des dangers a été transformée et réorganisée par des développements de l'après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Les pertes, même provenant de risques naturels, sont identifiées avec des comportements et infrastructures en commun et dans tout le pays, spécialement la mobilité motorisée et les produits de consommation. Une quatrième section examine les supports de travail conceptuels appropriés. L'idée de Charles Perrow d'une ‘société structurelle’ est prise en considération, et celle d'Ulrich Beck d'une ‘sociétéà risque’ comprenant sa vue que les dernières sociétés modernes s'accélèrent vers une condition ‘catastrophique’. En général, le monde canadien et ces idées soutiennent une vue humaine et écologique de la modernité, mais défie un agent spécifique et une approche extrême des évènements qui avait prévalu dans la géographie des risques. La vulnérabilité‘fabriquée’ est un élément négligé mais décisif. II est démontré que le rôle de l'espace de risques social est redistribué selon des priorités qui changent pour, et la justice sociale dans, la sécurité publique et les crises qui émergent dans la sécurité personnelle. L'aversion des risques révolve autour des questions d'acceptabilité des risques, risques acceptés pour et par qui, et la façon dont cela est accompli. En ce qui concerne un travail théorique, cela suggère une réexamination de la connaissance des risques et de sa ‘construction sociale’.  相似文献   
200.
深圳市民工作日生活活动时空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选取居民工作日的日常生活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深圳市抽样居民的实证研究,分析居民工作日生活活动的一般特征,探讨居民属性与居民生活时间利用和活动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及不同地区之间深圳市民日常生活活动时空结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