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8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2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242.
Nitasha Sharma 《Tourism Geographies》2020,22(2):273-297
AbstractDark tourism, which deploys taboo subjects and commercially exploits the macabre, has always raised moral conflicts at a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level while providing new spaces in which morality is communicated, reconfigured and revitalized. Although earlier studies in dark tourism have focused upon the collective notions of morality with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discussion 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history and information of dark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presented for tourist consumption,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tourist morality and how tourists morally engage with death and its various forms of representation, has been neglec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rally transgressive behavior displayed by tourists at emotionally sensitive or controversial sites and the various ways they justify their actions, the narrativ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death-related rituals at a cremation ground in Indi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Drawing upon a socio-cognitive theory, the moral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ourist judgment towards photography of death-related rituals are discusse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cremation ground offers a liminal space for tourists to exercise their moral agency in an inhibitive form, as well as proactive form and that transgressive behavior among tourists is likely if they disengage from processes related to moral conduct using various moral disengagement mechanisms. This behavior arises due to an obscuring and fragmentation of human agency during moral disengagement thereby making it possible for tourists to not take ownership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相似文献
243.
A fundamental observation of 21st century cities is that they have become great centers of consumption. In this paper, we seek to understand the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consumer behavior. Using 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 (CE), we analyze how consumption differs across 21 major U.S. metropolitan areas,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umption. We extend previous geographic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to include luxury goods that are socially visible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nd luxury goods that are relatively less visible (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s more sensitive to an urban context than is 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244.
时间利用作为了解人类活动与生活安排的重要维度,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以往的时间利用研究从个体行为的角度透视了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影响,然而少有利用交叉数据在不同年份对居民的时间利用模式进行直接的比较研究.本文基于2007年和2017年在北京进行的两次活动—出行日志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空间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 相似文献
245.
空间行为有助于表征主体的社会融入状况。基于移民融入城市的一般机理,并结合对上海市某小学学生的活动日志调查,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课余空间行为特征及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随迁子女的课余活动主要局限于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空间和交际圈,明显地以居住地和学校为中心,空间范围较小,与城市儿童行为空间的交叠度较小,内群体交往倾向明显,从而在文化、心理和身份偏好上难以产生对所寄居城市的认同感,不利于他们的城市融入,为此,建议相关学校为随迁子女利用课余时间融入所在城市创造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246.
基于地铁刷卡数据的城市通勤与就业中心吸引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时空大数据为通勤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一周地铁刷卡数据,采用出行链(trip-chain)数据模型对用户一天的出行进行描述,建立通勤识别规则,识别出上海市域的职住空间和通勤格局。上海市域平均通勤时间为35 分钟,通勤主流向是向心流,说明上海市域依旧表现出强单中心结构。市域就业单中心与居住郊区化并存,中心城区多核心就业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心城区13 个就业(次)中心的吸引范围、模式以及在整个市域的影响力,讨论多中心发展对职住平衡与通勤消减的意义。结果表明:多中心发展有利于城市通勤的合理分配,虽然次中心的平均通勤时间不一定减少,但是就业(次)中心已经表现出对邻近地区的通勤吸引和对主中心的通勤分流。 相似文献
247.
赵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1):96-102
基于博物馆了解观众参观行为的重要性,利用RFID技术具有侦测、记录人员与对象流动信息的特性,开展了RFID技术在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并以秦陵博物院《丽山园遗珍——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精华展》为对象开展了应用实践,对RFID技术应用于观众行为研究的可行性和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RFID技术应用于博物馆观众研究工作是可行的,是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又一有力工具,同时具有数据采集的便捷性、准确性、可靠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48.
本文选择西藏为案例研究聚焦地,从潜在赴藏旅游者角度,构建了网络口碑对潜在赴藏旅游者从众行为的影响模型,并对其加以实测,结果表明:①网络口碑对潜在赴藏旅游者从众行为影响量表信度和效度值都处于较好水平,模型拟合良好;②网络口碑对潜在赴藏旅游者从众行为有显著影响(γ=0.61);③从众行为对购买意图有显著影响(γ=0.77);④网络口碑对购买意图无显著影响(γ=0.01),但存在中介效果。文后对旅游者从众行为的成因与旅游目的地属性口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49.
在雾霾天气频繁影响旅游业发展背景下,本研究以西安为案例地,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与卡方检验方法,从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系统探究雾霾天气下国内游客的旅游意愿、行为特征、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当前旅游发展阶段,受旅游机会、成本等因素影响,国内游客普遍对旅游城市雾霾天气影响重视不足,且不同旅游阶段游客旅游意愿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同时,游客对旅游城市雾霾天气的响应特征具有极强的内在关联性,且游客对雾霾的关注率、知晓率和游后意愿行为等均受其婚姻状况显著影响,而与其惯常生活环境无关。 相似文献
250.
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消费者行为变化研究——2001年与2007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较2001年与2007年消费者行为数据,揭示出6年间南京东路消费者行为特征的变化。消费者属性的变化主要在于:消费者的年龄年轻化;居住地非本地化;整体收入水平略降低。消费者非空间活动的变化有:观光旅游休闲目的的消费者增多;路上时间明显缩短;消费者总体收入水平升高,但总开支降低;平均消费额降低,零消费比重增大,中高消费比例明显减少,年轻人的平均花费减少。消费者空间活动特征的变化主要在于:主要入口由原来的两个新增为三个;步行街西端总消费额和总人流密集的\"三角区\"消失,密集中心向中部转移;人均消费额的空间分布呈均质化态势;人均消费最高的地块从专业商店所在地块,转移到百货公司所在地块。本文最后通过变化系统分析图总结了消费者行为变化及其与宏观商业背景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