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Whil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on transgender from some strands of feminism and within medical/psychoanalytical discourse have argued that transgender people conform to and reproduce gender stereotypes, queer theory has celebrated transgender as a site that highlight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ex’ and ‘gender’ and, moreover, as a symbol of transgressive gender possibility. Both of these readings ignore the complexities of lived trans experiences and identifications. By evaluating a queer reading of trans through recent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ransgender identities, I suggest that while trans identifications certainly queer binary models of ‘sex’ and ‘gender’, such transgressions are materially, culturally, socially and spatially contingent. The article draws on empirical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access to queer subjectivities is constrained by, and negotiated alongside, the locales of the workplace and community spaces.  相似文献   
62.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decisions that affect them is now mainstream in social and public policy in the UK. Yet for many young people formal participation opportunities are abstracted from everyday lives and concerns. Children may not feel empowered despite the existence of formal structures for participation. Thi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how ‘spaces’ for participation are constructed. This paper critiques prevailing models of participation in formal structures and instead, argues for the need to rethink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as a more diverse set of social processes rooted in everyday environments and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63.
我国农村救护车资源布局优化: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克帅  李裕瑞 《人文地理》2013,28(1):105-109
优化农村救护车资源的配置有助于缩短急救服务的响应时间,对于维护重症伤(病)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将15分钟作为急救车路上所需响应时间,研究了该县当前救护车资源布局下农村居民的可达性;应用ArcGIS中的p-中位模型优化了郸城救护车布局点,并运用SPSS16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了优化前后郸城居民救护车服务可达性变化;应用ArcGIS中的最小覆盖面模型求解了覆盖郸城县域所需的最少救护车布局点数。研究显示,通过优化能有效提高居民的救护车资源可达性,在县域范围内布局13个左右的救护车资源能基本覆盖所有居民点。这一数量对与郸城具有相似自然社会背景的黄淮海平原县域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文章还讨论了研究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64.
迁居对单位老年人日常生活社会网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飞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13,28(3):78-84,6
社会网络对于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与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主观幸福感以及生活满意度等多个维度。本文以单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观察、追踪研究、结构访谈、案例剖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对比迁居前后单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状态,分析迁居后单位老年人应对新居住空间与原有社会交往空间分离下的日常活动与交往模式的调整与变化,重点剖析迁居老年人与原单位社区之间的互动,进而归纳迁居对单位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影响机制,并从老年人迁居与社会交往的互动关系的角度提出相关的老龄政策。  相似文献   
65.
随着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新技术和新应用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促使旅游研究范式发生转变。基于社会化媒体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现实,通过对国外社会化媒体和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社会化媒体概念界定、社会化媒体类型划分、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主客体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研究发现,目前国外关于社会化媒体与旅游的相关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业的多方面深刻影响也逐渐被学者认识,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最后,从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角度提出相关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66.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人文地理》2017,32(5):139-146
人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旅游地社区恢复力提高是旅游地可持续治理的关键。运用通径分析方法,从治理、社会、经济及生态系统4个维度建立社区恢复力认知测度模型,定量测度千岛湖社区认知恢复力,识别脆弱性及应对能力认知对社区恢复力的复杂影响。结果表明:①社区恢复力认知可提取8个因子,政府治理在社区恢复力中的作用最为显著,是社区恢复力提高的主导力量。②千岛湖恢复力认知综合平均值为2.42,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社会子系统恢复力认知值最高,生态和经济子系统恢复力认知值最低,系统发展应关注生态资本的积累与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稳定性。③社区脆弱性、个体和政府应对能力的各变量对社区总恢复力及各维度认知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政府应对能力对总恢复力及各维度认知的影响相对最强,个体应对能力对多数恢复力认知维度未产生明显影响。需进一步发挥个体作用,促进个体和政府的共同参与,提高社区恢复力。  相似文献   
67.
吴慧  肖廷 《人文地理》2017,32(4):155-160
近年来关于用户参与的研究大受欢迎,但鲜有研究从用户参与广度和深度出发,基于社区归属感及服务个人价值独特视角深入探讨用户参与对用户忠诚的影响。本文以在线旅游社区为例,以个人价值理论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为基础,采用情境问卷法构建了包含用户参与、用户忠诚、社区归属感及服务个人价值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用户参与广度和深度对用户忠诚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安宁生活价值、社会融合价值和社区归属感显著中介于用户参与和忠诚的关系,其中社会融合价值中介作用最强,但社会认同价值没有发挥显著中介作用。本文的新发现在丰富学术界对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的同时,还对在线旅行企业如何提高用户忠诚有较大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8.
旅游发展能否真正减贫以及如何实现减贫应是当前旅游减贫大背景下备受讨论的焦点,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积极关注。然纵观现有研究,对旅游减贫效果的实证探讨及细致剖析尚十分缺乏。本文选取旅游发展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作为研究视角,探讨这一过程对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的影响。研究以三亚亚龙湾度假区发展对周边两个村庄的土地使用(征用、租用)为例,采用多维贫困概念,探讨旅游发展给两村村民在收入、居住条件、就业及生产方式以及话语权等带来的影响。研究提出了旅游再贫困的概念,意在说明旅游发展在使贫困人口短暂富裕后再次陷入贫困状态的发展现象,是旅游发展之于贫困人口负面影响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69.
西方国家移民聚居区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家对移民聚居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芝加哥学派”,随后经历了同化主义、多元主义、异质本地化和跨国主义研究思潮,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总体上看,对移民聚居区的研究,区位选择方面经历了中心城区到郊区的演变,空间类型包括族裔飞地、族裔社区和族裔郊区,移民聚居区经济经历了单个案例到不同案例的对比研究,形成机制方面从民族团结理论转向不同作用者和空间生产理论,此外,西方移民聚居区还加强了反作用和空间效应的研究。本文在评述西方移民聚居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移民聚居区研究现状,提出中国相关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