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5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feelings that are evoked in, and by, coastal places.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how emotional connections with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can be a resource and motivation for place-protective action. We draw on stakeholder interviews undertaken in the northern New Zealand locality of Ngunguru in 2008–2009. This site was a ‘hot spot’ of community concern around a proposed major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Our data reveal the depths of feelings for the character of the coastline, as well as the capacity of such feelings to generate mobilisation against change. These feelings encompassed general anxiety about coastal development in New Zealand and outrage at its motivations. Respondents also articulated a particular love for the Ngunguru coast, encompassing feelings of connection, sacredness and reverence. We conclude that concern for feeling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what is at stake in contests around coastal development. While these contests also entail the more readily quantified issues that tend to be highlighted in both planning and academic contexts, the nature of human affection for the coast means that emotions can play a formative role in shaping local understandings and motivating actions.  相似文献   
4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some of the changes that affected the coastlines of South Uist and Benbecula following the ‘Great Storm’ of 11 January 2005. The paper considers historical changes in patterns of winter storminess and addresses the issue of whether or not there has been a recent increase in regional storminess, manifested partly by this particular storm. The paper concludes on the basis of available Greenland ice core chemistry data and historical climate data, together with recent meteorological data, that no such increase has taken place. This surprising conclusion is further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current thinking on the nature of recent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43.
刘俊  黄秀波 《人文地理》2014,29(3):22-27
以往滨海旅游研究综述大多限于对所涉研究领域的横向分类,缺乏基于特定学科演进视角下的纵向考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梳理西方滨海旅游研究的脉络。与空间思想流变过程对应的是,西方滨海旅游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从"滨海旅游地空间模型与演化"到"滨海旅游空间文化解读与社会建构"再到"滨海旅游空间政治与权力景观"的过程,亦即从关注滨海旅游空间的物质性转变到社会性和政治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可以厘清滨海旅游研究视角转换的内在逻辑,并能从空间的生产视角重新思考中国滨海旅游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4.
左、李塞防与海防之争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同治、光绪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在国防部署上曾有过一次塞防与海防之争.海防派以李鸿章为首,认为东南沿海千里海防是国防重点,主张弃新疆,专注海防.塞防派以左宗棠为首,主张塞防、海防并重,强调新疆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坚决要求收复新疆.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国防前线的战略部署和国家有限的财力如何分配;争论的焦点则是收复新疆还是放弃新疆.这场争论是公开的、正常的,其主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见解有高低之别,但不是爱国与卖国之争,不应因此给李鸿章戴上卖国或投降主义的帽子.  相似文献   
45.
查爱苹  徐娜  后智钢 《人文地理》2017,32(1):152-160
基于经济型酒店高速发展的背景,通过相关文献研究,选定社会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商业因素和公共服务4大因素13项评价指标,利用综合熵权法和加权平均叠加法构建经济型酒店微观选址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组合运用缓冲区分析以实现评价指标值计算、空间插值以实现研究区域新建经济型酒店适宜性评价、泰森多边形划分计算经济型酒店市场域以评价经济型酒店在研究区域的总体选址情况。以上海中心城区的黄浦、杨浦、虹口、长宁、徐汇、闸北、静安、普陀等8个区及区域内33家锦江之星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黄浦、静安以及徐汇的北部、闸北的南部适宜锦江之星选址;环城高速中延安高架路、内环高架路、中环高架路中心城区段沿线区域适宜性较高,适宜性区域沿着高架两侧分布;大部分锦江之星门店的微观选址合理。就新门店选址而言,静安和黄浦交界处、环城高速南北高架段和苏州河交界处以及黄浦区黄浦江沿岸皆为可选址区域。  相似文献   
46.
城市滨海区域游憩环境系统研究--以大连市旅顺口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辉  姜斌 《旅游科学》2006,20(1):8-11,55
城市滨海区域是海滨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地段,也是海滨城市居民亲水、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本文在论述滨海区域游憩功能提升的基础上将这一区域游憩环境系统分为4个子系统:陆域游憩环境系统、海岸游憩环境系统、近海游憩环境系统和海岛游憩环境系统。其子环境系统构成的三要素是游客、游憩环境和交通。本文以大连市旅顺口区为例进行系统分析,提出该区今后建设游憩环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7.
刘俊 《旅游科学》2006,20(6):35-40,58
海滨度假地衰退是国际旅游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形成的两个理论范式——生命周期理论和转型理论都无法完满地解释中国海滨度假地衰退现象。本文以烟台牟平养马岛为案例,对其旅游开发历程进行梳理研究后发现,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传统海滨度假地往往遭遇制度性衰退和竞争性衰退的双重困境。中国海滨度假地的复兴必须首先摆脱行政经济的禁锢,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相似文献   
48.
本文通过三个专题,介绍了东瓯沿海地区的地理、文化、物产,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地区独特的海韵风情。  相似文献   
49.
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武传表  王辉 《旅游科学》2009,23(4):13-18,30
以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为研究对象,本文从综合经济实力、旅游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状况和科教文卫五个方面定量化比较城市旅游竞争力;运用因子分析法,加权计算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得分。结果表明:上海、广州旅游竞争力最强,且其优势地位将继续保持;天津、宁波、青岛、大连旅游竞争力较强,对周围地区的旅游业具有一定拉动作用;宁波的旅游业发展效果明显,有望取得更大的成绩;其余八个城市旅游竞争力较弱.  相似文献   
50.
任家漩  黄建军 《攀登》2007,26(3):157-158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更加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更加需要大众传播媒体的辐射和渗透,这对于满足西部地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