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西北筑城碑记大约存有269篇,其中原碑尚存于世者32方,是研究明清西北城池史宝贵的一手资料。甘、宁、青三省现存明代碑记最有特色,有大量卫所营堡的筑城碑保留。州县碑记大多有若干时段连续的拓城记,连缀起来就是城池形态扩展的整体叙事。明清西北筑城碑记所反映的城镇类型也多种多样,州县城镇最多,卫所营堡占有一定比例,其他如驿城、巡检司城、厅城、寨城、关城都有一部分存留,非常难得。这些碑记作为第一手资料,详述了筑城过程、工程耗时、销银数量、捐资人户,对于考证原委、制度复原、社会阶层以及城镇职能与形态扩张都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2.
199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对淇县境内和鹤壁市直接管辖区域内的一批晚商遗址进行了调查,以期从考古材料出发,寻找殷都朝歌遗存的线索,为今后围绕朝歌这一期望的目标所进行的考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但没有找到商代朝歌遗址及其切实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33.
试论夏商城市水利设施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考古所见夏商城址内的水利遗存进行了分析,对夏商城市水利设施的种类、功能、渊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4.
2003年10-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在郑州市南阳路家世界购物广场工程区发掘一批战国墓葬,出土大量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其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相似文献   
35.
余家寨遗址位于湖北麻城市,面积8300平方米。1991年,麻城市修建106国道将余家寨遗址西部边缘破坏,省、市、县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探。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和西周两个时代的文化堆积。新石器时代标本中的主体是石家河文化,还兼有屈家岭文化、薛家岗文化及樊城堆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上筑有一座面积约15000平方米的西周城堡,夯土城墙及护城河大部分保存完整。余家寨遗址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原始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南方商周文化与中原商周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6.
湖北丹江口市毛家洼旧石器遗址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丹江口市石鼓一带的旧石器遗存非常丰富,在约2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5处,毛家洼是其中之一。该遗址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后又发现石制品200余件。这批石制品可分为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五大类。其原料均为燧石,石核的利用率高,石器的素材多石片,石器中以刮削器为主。  相似文献   
37.
河南巩义市黄冶窑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巩义市黄冶窑址进行了四次发掘,发掘面积2429平方米,发现窑炉10座、作坊5处和淘洗池、澄泥池等遗迹。出土瓷器、三彩、白釉绿彩器皿和各类窑具等遗物3000多件,为了解黄冶窑的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8.
城市发展指数指引下的我国收缩区域初步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振山  杨定 《人文地理》2019,34(4):63-72
城市收缩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致使以增长为假设前提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受到极大挑战。本文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与2010年各县域单元的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城市发展指数,在其指引下对我国城市收缩状况做初步分析。研究表明:①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我国县域单元出现收缩现象,特别是县、自治县、自治旗、旗出现较多数量的收缩。②发生收缩的县域单元共261个,大多数为人口较少的中小城镇;西部地区分布较多,且收缩面积较大。③收缩的县级行政区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人口数量和密度下降、老龄化加深、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缓慢,财政赤字严重。这一结果有助于初步了解我国收缩区域整体格局,并呼吁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尽快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9.
Despite its rich tradition, there are key limitations to researchers' ability to make generalizable inferences about state policy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new data and methods to move from empirical analyses of single policies to the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populations of policies and rigorously inferred diffusion networks. We have gathered policy adoption data appropriate for estimating policy innovativeness and tracing diffusion ties in a targeted manner (e.g., by policy domain, time period, or policy type) and extended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infer those ties. Our state policy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SPID) database includes 728 different policies coded by topic area.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is new dataset and illustrate two key uses: (i) static and dynamic innovativeness measures and (ii) latent diffusion networks that capture common pathways of diffusion between states across policies. The scope of the data allows us to compare patterns in both across policy topic areas. We conclude that these new resources will enable researcher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classes of questions that were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study previously, but whose roots go back to the origins of the political science policy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40.
The concept of “advocacy coalitions” is the bedrock of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CF), one of the most established and successful approaches for understanding policy processes across the globe. This article revisits and sharpens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advocacy coalitions. We summarize the lessons from its theoretical emphases under the ACF and specify its five attributes (policy actors, shared beliefs, coordination, resources, and stability). Through this specification, we identify the ideal coalition type and several coalition subtypes. We then clarify and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how we think about coalitions as a concept and how we approach coalitions empirically. This article sharpens the lens for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coalitions toward better observations, theorizing, and measurements. It ends with next steps for further deepening and broadening knowledge about advocacy coal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