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4篇
  30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
Method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geoarchaeology and spatial and chronological modeling are opening new avenues to interpreting large coastal shell-bearing sites. We document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ies of two such sites around Prince Rupert Harbour, Canada, using systematic percussion coring, intensive radiocarbon dating, and 3D surface mapping with Total Station and LiDAR. We also re-analyze a third site (Boardwalk/GbTo-31) excavated and radiocarbon dated in the 1960s, 1970s, and early 2000s using archival field notes, site maps, and stratigraphic profiles georectified using LiDAR. We map the natural landform beneath the sites and document the degree to which people physically modified landforms through the deposition of massive shell accumulations. We model site development through time and space and use accumulation rates and OxCal modeling to test for intentional deposition events. All three sites demonstrate complex and heterogeneous occupation histories. At each we identify instances of very rapid deposition that effectively terraced and extended parts of the natural landform to create places for constructing houses, though these episodes take place within longer histories of slower quotidian deposition. The anthropogenic modifications to the coastline in this area are the result of these mixed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long histories of occupation.  相似文献   
12.
一批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蕃文物曾通过不同途径流散于海外,主要包括金银器与织锦。从中反映出吐蕃作为七世纪以来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强大政治集团与唐、粟特、萨珊波斯等都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并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金银器制作风格;以对兽纹为主题的织锦是吐蕃人最为喜好的"番锦"之一,有可能为粟特锦,也有可能为包含粟特锦、波斯锦等中亚风格在内的"胡锦"。吐蕃银器上的纹饰更是多见于吐善时期的装饰性图案当中,并且影响到以后的藏族艺术。  相似文献   
13.
陈瑞 《史学月刊》2007,(3):86-93
明清时期,在徽州社会中形成了对朱熹及其《家礼》极端崇拜的社会风气。徽州宗族多依据《家礼》进行本族内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十分重视对礼仪的执行与监督,旨在以此实现以礼治族、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五位以上的有位贵族依据"官位相当制",在官僚机构内部担任高官,并在服制即朝服和礼服方面与六位以下官人相区别。有位贵族在政治、经济、法律和受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特权,享有一系列的优惠待遇。官人的出身资格大体分为五位以上官人的子孙的荫子孙、六、七、八位官人之子的位子和除此之外的白丁三种。荫位制,是五位以上的有位贵族子孙的主要出身之路。日本的学校与官吏出身制度的联系不是很密切,日本的学校的功能与其说是培养任用官吏的机构,不如说是在培养专家的同时,以使五位以上贵族子孙广泛了解经学为目的的一种经学传播机构。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使土司辖地被纳入与内地一致的省县体系当中.这一过程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也激化了新的土司辖地的归属纠纷,促使甘肃省政府展开界务调整,但实际勘划并不完全与相关勘界法规相符.狄道赵土司辖地乔家沟以耕种土地租户的籍贯为标准而划归渭源;河州何土司辖地何家堡则在甘青省界调整的过程中被划归永靖;卓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做出重大调整,重点是谋求打开对欧关系。为此,中国在公共关系、经济和政治外交等领域积极展开活动。总的来说,中国在上述领域所做的努力是有成效的,特别是中法关系正常化标志着中国对欧外交的一个重大突破。但也要看到,中欧关系总体上依然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西欧国家仍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来发展对华关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可以从理论上认识,也可以从历史上认识。从历史上认识,最重要的是弄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及其相互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改革开放事业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只要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考察改革开放前后两个29年的历史,就会清楚地看到,前者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后者是开创并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前者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基础,就没有后者的飞速发展;后者是前者的继承、扬弃和完善,没有后者的改革开放,前者也难以为继。前后两个29年虽然有很大区别,但都内在地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之下。  相似文献   
18.
汉至西晋时期的墓葬中经常发现一些盛于朱书陶瓶内的物品,按其质地可以分为天然矿物类、金属制品类、植物类、五谷类。本文对已发现的材料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这些物品就是道士们做法事的遗痕,分别起着压镇、代形、充当贡赋的作用。这些物品和巫医术士使用的物品大致相同,反映出早期道教和巫医方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受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委托,对两件香色地四合如意云寸蟒纹织金妆花缎进行保护修复。两件妆花织物质地柔软、组织结构紧凑、纹样细腻、设色庄重。但经长期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织物多处破损、开裂、脱丝、破洞、污渍等,圆金和片金纹纬上的金片大量脱落,整体污染较为严重,质地脆弱,无法研究和展出。本文通过研究妆花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综合织物的质地、组织结构、纹样形态、设色特征等诸多因素,将其定为清早期织物。应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和电子丝绸尺软件对织物组织结构、破损程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修复工作目标和方案。修复后的两件织物基本恢复了原貌,效果较好,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丝织品的实物根据。  相似文献   
20.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caused the U.S.A. to become determined in exclud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from the 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the signing of which is hoped to be hastened by winning the Korean War. Before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the U.S.A. intentionally delayed the Korean truce negotiation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PRC from attending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Conference. After the signing, the U.S.A. preferred an immediate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in Korea, whereas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PRC, bogged down in the Far East by the terms of the treaty, were determined to take a hard-line stance, hoping that the U.S.A. would become tied down and drained on the Korean battlefield. Thus, there was a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eaty and the negoti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ld War. Translated by Chen Dan from Shixue Jikan 史学集刊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2006, (1): 66–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