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用于勾、啄的兵器。据考古发现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石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铜戈开始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夏代遗址中曾出土有铜戈。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戈是最重要的格斗兵器。东周时期随着作战方式的变化(即由商、西周时的车战为主变为春秋战国的骑步兵为作战的主要力量)和铁质兵器的出现及大量使用,戈的数量逐渐减少。西汉时在个别地区偶有使用,东汉时期已难觅踪迹。 在戈类兵器家族中,有一种形制特殊的戈──有銎铜戈。有銎铜戈的出土数量甚少,其存在时间也稍短于其他戈类兵器。本文仅就有銎铜…  相似文献   
62.
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介绍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3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并与其他铜牌饰进行简单比较,认为其兽面纹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先河.  相似文献   
63.
青铜编钟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编钟的起源若不梳理清楚,就难以论述明白青铜编钟的发展脉络。基于现有出土物和献记录,讨论了青铜编钟起源的若干问题,指出:青铜编钟可能滥觞于陶铃,其后陶寺铜铃的出现,为青铜编钟的产生发展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点,而青铜编钟的真正起步是从晚商铜铙开始。对二里头铜铃至晚商铜铙之间存在的缺环,中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有人认为南方铙是中原铙南传的结果,本工作则根据中原铙别于南方铙的出土成编等现象,提出了中原铙是借鉴南方铙发展而来的观点。对南方铙和中原铙之间差异、甬钟等的由来、青铜编钟的起源所反映的礼乐意义及其带给今人的启示等问题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4.
为了解中国古滇地区铜铁农具、兵器和工具的制作工艺,采用金相显微镜组织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呈贡天子庙和呈贡石碑村出土的战国至西汉时代11件铜器和2件铁器样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铜器的材质有红铜和铜锡合金两种,相同的器物有较稳定的化学成分。铜器中农具、兵器和工具为铸造制作而成。2件铜柄铁刃剑的材质为亚共析钢,作为兵器,具有优良的性能。本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古滇地区铜铁器具的工艺技术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5.
A statistical procedure is suggested for the analyses of hypothetical round-house plans among post hole patterns. The data are compared with an analogous random scattering of points and differences are noted. Plausible interpretations are contrasted with chance configurations to determine their strength. Single-link cluster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geometry are used. The emphasis throughout the paper is on data analysis rather than hypothesis testing.  相似文献   
66.
王牧 《南方文物》2011,(3):143-156,139
在中国南方地区曾发现过多处宋元时期窖藏,并出土过数量可观的仿古青铜器;这些窖藏大都有相关的纪年,而且其中某些仿古青铜器本身就带有制作年号,提供了宋元仿古青铜器重要特征的识别依据,甚至可作为它们断代的标尺。本文即从这些有一定代表性的,且来源途径可信的出土仿古青铜器着手,以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梳理分析其特点。以期对传世的宋元以后仿古青铜器的断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新见的一件楚王所作嫁女儿的媵器青铜鼎,器主名隓仲嬭加,表明夫家是隓。隓国即汉东之随国,随仲嬭加鼎的发现,证明曾即是曾,随即是随,并非一国二名。  相似文献   
68.
为对陕西城固出土的青铜兽面饰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进一步揭示其所蕴含的制作技术和相关考古学信息,采用X光探伤仪、超景深显微镜、X荧光能谱仪及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对5件商代青铜兽面饰进行了无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件为锡青铜,3件为铅锡青铜,兽面饰表面铜锈以孔雀石CuCO3·Cu(OH)2为主,局部见赤铁矿Fe2O3、纤铁矿γ-FeOOH和钙质层CaCO3。分析结果为这组青铜兽面饰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检测结果,对兽面的铸造工艺、补铸痕迹、铜料配比、小孔的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与殷墟及老牛坡出土同类型器物进行了类比,从而得出了这一地区兽面饰的工艺、风格与该地区铜器整体风格一致的结论,为从材料与工艺层面认知“城洋铜器群”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9.
《古今图书集成》的实际编纂者是陈梦雷,而非蒋廷锡,久已为学界所共知。在该书的印刷过程中陈梦雷主持印刷了绝大部分内容,后期主持者蒋廷锡所印刷部分不足全书的4%。蒋廷锡对陈梦雷所印部分进行了审核校改,其校改方式为“挖补钤盖”,这因此成为《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中普遍存在的版本特征。相对于全书的文字总量来说,蒋廷锡所校改文字量极为有限,因此今本《古今图书集成》基本仍是陈梦雷所编原貌。《古今图书集成》的实际成书数量为64部,相关文献记载中的数字差异正是《古今图书集成》成书过程和蒋廷锡工作步骤的真实反映。印刷《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是刊刻而非铸造,其活字数量以20余万字左右较为合理,清内府铜活字应该只有这一套。  相似文献   
70.
沈融 《华夏考古》2007,(1):120-130
本文通过对考古所见吴越系统青铜矛的形制规格等方面的研究,归纳出其区域特征,并根据各种形制所体现的技术水平,把其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代表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